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百喻經~ 98、小兒得大龜喻

    昔有一小兒。陸地游戲得一大龜。意欲殺之不知方便。而問人言云何得殺。有人語言。汝但擲置水中即時可殺。爾時小兒信其語故即擲水中。龜得水已即便走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護六根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而問人言作何因緣而得解脫。邪見外道天魔波旬。及惡知識而語之言。汝但極意六塵恣情五欲。如我語者必得解脫。如是愚人不諦思惟。便用其語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小兒擲龜水中。
譯:
    從前有一個小孩,在陸地上游戲玩耍,得到一只大龜。他想殺掉這只龜,可又不知道怎樣下手。于是跑去問人:“怎樣才能殺掉這只龜?” 有人告訴他:“只要扔到水里,立刻就死了。”小孩相信這人的話,趕緊扔到水里。那大龜得水,立刻就逃走了。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本來想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行各種功德。不了解怎樣修,問人道:“依靠什么樣的因和緣去修行,可以得到解脫,而不被生死業所縛束?”遇見的卻是有邪見的外教修道人,或是天魔波旬所化,或是以惡道、邪見教人的惡師。這類人教給他說:“你只要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放任自己的心意,不加約束;縱情于財、色、飲食、名、睡眠五欲之中,不自拘礙。照我的話去做,必然得到解脫。”這樣的蠢人聽了,根本不仔細思考他說的話是不是正理,就照著所說的去做,以致身死命終,墮入三惡道中。正像小兒把龜扔到水里一樣。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百喻經~ 97、為惡賊所劫失氎喻

    昔有二人為伴共行曠野。一人被一領氎中路為賊所剝。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氎者先于氎頭裹一金錢。便語賊言。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賊言金錢今在何處。即便氎頭解取示之。而語賊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語今此草中有好金師可往問之。賊既見之復取其衣。如是愚人氎與金錢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復使彼失。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修行道品作諸功德。為煩惱賊之所劫掠。失其善法喪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復使余人失其道業。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譯:
    從前有兩個人結伴同行,走到一個曠野地方,遇到強盜,其中一個穿的白棉布衣裳被強盜搶去,另一個跑了,藏到深密的草叢里。丟衣裳的那人早先在衣領里藏了一枚金錢,他和強盜說:“這件衣裳可以值一個金錢,我現在請求用一個金錢來贖它。” 強盜說:“金錢在哪里?”人解開衣領,取出一枚金錢給強盜看,并且說:“這是真金,如果你不相信,這草叢里有一位好金匠,你可以問他。”強盜看見在草叢里的那人,又把那人的衣裳也搶去。像這個蠢人,白棉布衣裳和金錢都丟了,自己受到損失,還使別人也受損失。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原先修習各類道行,做了各種功德。而后來自心中貪、嗔、癡等煩惱如同劫賊般都給掠奪走了,因此喪失了先前修過的道行,以及其他各種功德。他不但自己喪失了佛法上的功德利益,還使與他共同行道的人也被煩惱之賊所劫掠,喪失了他們的道業。這些人身死命終,隨業墮入三惡道中。正像那個被劫去棉衣的人,不但金錢失去,還使同行人也遭劫。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百喻經~ 96、詐稱眼盲喻

    昔有工匠師。為王作務不堪其苦。詐言眼盲便得脫苦。有余作師聞之,便欲自壞其目,用避苦役。有人語言:“汝何以自毀,徒受其苦。”如是愚人為世人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少名譽及以利養,便故妄言,毀壞凈戒,身死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少利故,自壞其目。
譯:
    從前有一個工匠師傅,為國王干活,受不了那樣的勞苦,他假裝說是眼瞎了,騙過了國王,逃脫了這份苦差使。另外有些工匠師傅,就想把自己眼睛弄瞎,借此逃避做不完的苦差。有人說:“你干嘛要毀壞自己的眼睛,這是白受罪。”像這樣的蠢人,是會被人笑話的。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為博取一點名譽,或是找尋一點好處,就存心說假話,破壞清凈的戒律。在身死命終后,墮入地獄、畜生、惡鬼三惡道中。像那些工匠師傅,只是為了逃避國王的苦差,就自己把眼睛弄瞎,是同樣的愚蠢。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百喻經~ 95、一鴿喻

    昔有雄雌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于其后時果干減少唯半巢在。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觜啄雌鴿殺。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復如故。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顛倒在懷。妄取欲樂不觀無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嘆如彼愚鴿。

譯:
    從前有雌雄兩只鴿子,住在一個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時候,它們把拾來的果子裝滿了一巢。過了一段時間,果子逐漸干癟,只剩了半巢。雄鴿責怪雌鴿說:“我們弄來這些果子是很辛苦的,你干嘛獨自吃了?你看,現在只剩下一半了!”雌鴿回答說:“我一向不獨自食果。果子是自己減少的。”雄鴿不信,十分生氣,說道:“如果不是你獨自吃了,怎么會減少!”便用嘴啄死了雌鴿。沒隔幾天,天下大雨,果子吸收了潮氣,又恢復了原樣,裝滿了一巢。雄鴿看到,才后悔起來:“她確實沒有吃果子,我錯把她殺了!”傷心地叫喚雌鴿:“你到哪里去了?”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內心里存在著顛倒妄見,追求不應貪著的五欲之樂,不觀想世間無常、遷流不住的道理,因此違犯了殺、盜、淫等根本重大禁戒。到產生惡果后才追悔不該這樣做,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這正像那只愚蠢的雄鴿后來徒自悲鳴一樣。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百喻經~ 94、摩尼水竇喻

    昔有一人。與他婦通。交通未竟夫從外來。即便覺之住于門外。伺其出時便欲殺害。婦語人言。我夫已覺。更無出處。唯有摩尼可以得出(摩尼者齊云水竇孔也)。欲令其人從水竇出。其人錯解謂摩尼珠。所在求覓。而不知處。即作是言。不見摩尼珠我終不去。須臾之間為其所殺。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有人語言。生死之中無常苦空無我離斷常二邊。處于中道。于此中過可得解脫。凡夫錯解便求世界有邊無邊及以眾生有我無我。竟不能觀中道之理。忽然命終為于無常之所殺害墮三惡道。如彼愚人推求摩尼為他所害。
譯:
    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的妻子私通,一天,正在房里幽會的時候,丈夫忽然從外面回來,察覺他們不做好事,便靜悄悄地等在門外,想等他出來的時候,把他殺了。 這時婦人對她情夫說:“我的丈夫已經發覺你在這里,現在沒有出去的路了,只有摩尼才可以出得去。”“摩尼”是胡人對水洞的叫法,意思是讓他從水洞里鉆出去。 這人誤解了意思,認為摩尼就是隨意所求皆能滿足的如意寶珠,到處尋找也沒有找到,于是他說:“我沒有找到摩尼珠,總不能出去。”不一會,丈夫進來把這人殺掉。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有人說:“生死的相續循環實際并不是永遠不變,而是起惑造業受苦別無真實的生命主體可言,更不能具有支配能力。如果能遠離偏執世間及我終歸斷滅的邪見和主世界常住及自我不滅兩種偏見,一心住于中道,就可以得到解脫,不被生死所縛。”凡夫錯會了意思,只去追求有的邊際、無的邊際,以及眾生有我、無我,想要由此了脫生死。舍本求末,始終不能深觀中道之理。忽然臨命終時,竟被無常吞噬,墮入三途惡道中。正像那個蠢人只想找得如意寶珠,終為情婦的丈夫殺掉一樣。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百喻經~ 93、老母捉熊喻

    昔有一老母在樹下臥熊欲來搏。爾時老母繞樹走避。熊尋后逐一手抱樹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時合樹捺熊兩手。熊不得動更有異人來至其所。老母語言。汝共我捉殺分其肉。時彼人者信老母語。即時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舍熊而走。其人后為熊所困。如是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作諸異論既不善好。文辭繁重多有諸病。竟不成訖便舍終亡。后人捉之欲為解釋。不達其意。反為其困。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
譯:
    從前有一位老婆婆,躺在大樹下休息,突然一頭熊要來抓她,老婆婆只有繞著樹來躲避熊。熊在她身后追趕,又用一只爪子抱住樹,想要逮住老婆婆。 老婆婆急中生智,趕緊用手拽住那熊伸過來的爪子,還把從樹另一邊伸過來的爪子一齊按住,使這熊再也動不了。 這時恰巧另外來了一個人,老婆婆喊住他,告訴他說:“咱們倆一齊來逮住這頭熊,殺掉它共同分這熊的肉。” 這來的人相信老婆婆的話,上前來幫助捉熊。他上前幫忙把熊按住,老婆婆就乘機溜走了。這人便被熊困住,不能脫身。 像這樣的蠢人,當然被人們所譏笑。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有些人好作奇談怪論,內容既不完善,文字又晦澀繁瑣,帶有很多毛病,自己不能很好完成,草草了事,就扔下來離開人世了。如果后人得到,想加以解說,由于不能明了它的意思和背景,反而被它困住。這樣的文稿正如那個蠢人代人捉熊,反而被熊困住一樣。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百喻經~ 92、小兒得歡喜丸喻

    昔有一乳母抱兒涉路。行道疲極眠睡不覺。時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美味不顧身物。此人即時解其鉗鎖瓔珞衣物都盡持去。比丘亦爾。樂在眾務憒鬧之處。貪少利養為煩惱賊奪其功德戒寶瓔珞。如彼小兒貪少味故一切所有賊盡持去。
譯:
    從前有一位母親,抱著孩子趕路,走得很累,在路旁沉睡得人事不知。 這時有一個人拿著歡喜丸給小孩。小孩得到,吃得美味香甜,身上的佩帶裝飾都不管了。這人立刻把小孩身上的鎖圈、項鏈、珠玉串等等一齊取了下來,連衣服都剝光了拿走。
喻:
    出家人中間也有相似的情況。喜歡在事務煩忙的熱鬧地方貪圖一點供養,被自心內煩惱之賊奪去了他的修持功德、戒寶、瓔珞,就像那個小孩貪吃一點美味糕點,所有一切都被賊拿走一樣。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百喻經~ 91、貧兒欲與富等財物喻

    昔有一貧人少有財物。見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雖有少財欲棄水中。傍人語言。此物雖鮮可得延君性命數日。何故舍棄擲著水中。世間愚人亦復如是。雖得出家少得利養。心有悕望常懷不足。不能得與高德者等。獲其利養見他宿舊有德之人。素有多聞多眾供養。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懷憂苦便欲罷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棄己財。
譯:
    從前有一個窮人,略微有點錢財。他看到大富翁們,總想也能同樣富足。由于不能同樣富足的緣故,他氣得想把這一點錢財,都扔到水里去。 旁邊的人告訴說:“這點錢財雖然很少,但總還能供給幾天活命。干嗎要把它扔到水里?”
喻:
    世間的愚蠢人也是這樣。一個人出了家,略微得到了一點利養,心里存了一種奢望,總是感到不足,不能跟品德高的人同樣受到大家的尊敬供養。他看到有名望的耆宿、有德的人,一向享有很大的聲名,受到許多信眾的尊敬供養,心里總想跟他一樣。由于得不到相等的待遇,所以心中憂愁煩悶,就想不再修持。這正像那個窮人想和富人攀比,辦不到就氣得連自己一點錢財也要扔到水里去。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百喻經~ 90、地得金錢喻

    昔有貧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錢。心大喜躍即便數之數未能周。金主忽至。盡還奪錢。其人當時悔不疾去。懊惱之情甚為極苦。遇佛法者亦復如是。雖得值遇三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業。忽爾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還為其主奪錢而去。如偈所說:
   今日營此事  明日造彼事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匆匆營眾務  凡人無不爾
   如彼數錢者  其事亦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窮人,在路上行走,偶然拾得一袋金錢,喜歡得跳起來,趕緊取出來點一點數目。 還沒數清楚,失金的人忽然找了回來,這些金錢全部被收了回去。 這時此人十分后悔沒有趕緊離開,那種懊喪的心情,使他感到萬分的痛苦。
喻:
    那些遇到佛法的人,也是這樣。雖然遇到了三寶福田,卻不勤行適當的方法,修行各種善業,突然死去時,還是要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就像那個蠢人仍被失主把錢收回一樣。像下面的偈文所說:
    今日為求小名干這件事,明天想得小利造那個業。
    貪圖享樂不想日后的痛苦,不覺中死神來臨與世永訣。
    一生匆忙經營繁雜事務,俗者無不追求虛幻收益。
    正如那數錢人得而復失,到頭來同樣如此了結。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百喻經~ 89、得金鼠狼喻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生喜踴持置懷中。涉道而進至水欲渡。脫衣置地。尋時金鼠變為毒蛇。此人深思寧為毒蛇螫殺要當懷去。心至冥感。還化為金。傍邊愚人見其毒蛇變成真實。謂為恒爾。復取毒蛇內著懷里。即為毒蛇之所蜥螫喪身殞命。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見善獲利內無真心。但為利養來附于法。命終之后墮于惡處。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譯:
    從前有一個人在路上行走,撿到一只金鼠狼,高興地跳起來,趕緊揣在懷里,仍然沿著路往前走。要渡過一條河,他把衣服脫下放在地上,一會兒金鼠狼變成一條毒蛇。這個人心想:“我寧愿被毒蛇蜇死,也要把金鼠狼帶回去。”由于誠心暗合所感動,這毒蛇又變回了金鼠狼。 旁邊的蠢人,看見毒蛇變成真金,以為總是這樣的,也捉來一條毒蛇放在懷里,結果被毒蛇咬傷,送掉了自己的生命。
喻:
    世間的蠢人也是這樣。他看到善行得到好報,但自己卻無真心行善,只是為了取得名聞利養。這是借善法為名來掩蓋自己的偽善貌,以致命終之后墮于輪回。這正像那個蠢人捉來毒蛇放在懷中,終被毒蛇咬死一樣。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百喻經~ 88、獼猴把豆喻

    昔有一獼猴。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覓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雞鴨食盡。凡夫出家亦復如是。初毀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獼猴失其一豆一切都棄。
譯:
    從前有一只猴子,手里拿著一把豆,不小心掉了一顆在地上 。它扔下手里的一把豆,去找丟掉的那一顆。丟的那顆還沒有找到,扔下來的那些豆已被雞、鴨一齊吃光了。
喻:
    凡夫出家也有這種情形。他當初毀犯了一條戒律,不能立刻懺悔。由于沒有懺悔,于是在行為上逐漸放縱起來,最后不得不舍掉一切戒律。正像那猴子,丟了一顆豆,把手中的一把豆也全扔了一樣。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百喻經~ 87、劫盜分財喻

    昔有群賊共行劫盜。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唯有鹿野欽婆羅色不純好。以為下分與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謂呼大失。至城賣之。諸貴長者多與其價。一人所得倍于眾伴。方乃歡喜踴悅無量。猶如世人不知布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樂方更悔恨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后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為。
譯:
    過去有一幫行劫的盜賊,結伙打家劫舍,搶到許多財物,就共同分派,平等定份。其中只有從鹿野盜得的欽婆羅衣,顏色不好,所以定為下等,分給最差的一個賊。 這個賊分得后,心里很抱怨,認為吃了虧。他把這件衣服拿到城里去賣,許多大官和富人都爭著買,給了很高的價錢。他一個人得的錢,比別人得的多出一倍,這時他非常高興,竟歡跳起來。
喻:
    這就像世人,不知道布施是不是有報應,只是少量的布施了一點,后來竟升到天上,得到大量的享受。這才后悔,當初為什么不廣行布施。正像欽婆羅衣后來賣得高價,這個賊心里才大為高興。布施也是一樣,做了一點小功德,卻得到很高的享受,自己很高興,還悔恨當初沒有多做布施。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百喻經~ 86、父取兒耳珰喻

    昔有父子二人緣事共行。路賊卒起欲來剝之。其兒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見賊卒發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時決為耳珰故。便斬兒頭。須臾之間賊便棄去。還以兒頭著于肩上不可平復。如是愚人為世間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言二世有二世無。中陰有中陰無。心數法有心數法無。種種妄想不得法實。他人以如法論破其所論。便言。我論中都無是說。如是愚人為小名利。便故妄語喪沙門道果。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少利故斬其兒頭。
譯:
    從前有父子二人因事一同外出,中途突然遇到劫賊,想搶奪他們的財物。兒子耳朵上戴著一副貴重的真金耳墜,父親見劫賊猝然出現,恐怕會失掉這副耳墜,就伸手去摘它。可是耳墜不能立刻摘下來,為了不致失去真金耳墜,便砍下兒子的頭來。一會兒,劫賊并沒有來劫他們,而是向別處去了。父親趕緊把砍下的頭安在兒子脖子上,再也接不上去了。蠢人干的蠢事,當然被人笑話。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因為圖名圖利,常常捏造一些離奇的說法:有的人說沒有來生;也有說有來生的,說無中陰身;或者說有中陰身,說無心所有法;或者說有心所有法,說無種種妄想不能獲得正法的實際受用。有道行人以佛陀所說的可使眾生轉迷開悟的如法正論破斥其戲論邪說,他便說在自己主張的論點里并沒有那些奇談怪論。像這樣的愚蠢人,為了小的名利就故意妄語,喪失了出家人所能得到的道果,命終時將墮到三惡道中。正像那個蠢人為了不失去小小金耳墜就砍下兒子的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