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雄雌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于其后時果干減少唯半巢在。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觜啄雌鴿殺。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復如故。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顛倒在懷。妄取欲樂不觀無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嘆如彼愚鴿。
譯:
從前有雌雄兩只鴿子,住在一個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時候,它們把拾來的果子裝滿了一巢。過了一段時間,果子逐漸干癟,只剩了半巢。雄鴿責怪雌鴿說:“我們弄來這些果子是很辛苦的,你干嘛獨自吃了?你看,現在只剩下一半了!”雌鴿回答說:“我一向不獨自食果。果子是自己減少的。”雄鴿不信,十分生氣,說道:“如果不是你獨自吃了,怎么會減少!”便用嘴啄死了雌鴿。沒隔幾天,天下大雨,果子吸收了潮氣,又恢復了原樣,裝滿了一巢。雄鴿看到,才后悔起來:“她確實沒有吃果子,我錯把她殺了!”傷心地叫喚雌鴿:“你到哪里去了?”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內心里存在著顛倒妄見,追求不應貪著的五欲之樂,不觀想世間無常、遷流不住的道理,因此違犯了殺、盜、淫等根本重大禁戒。到產生惡果后才追悔不該這樣做,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這正像那只愚蠢的雄鴿后來徒自悲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