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百喻經~ 54、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師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為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于地獄
譯:
  有一天,一條蛇的頭和尾忽然爭執起來,蛇尾對蛇頭說:『今天應該我走在前面。』蛇頭說:『我常常走在前面,怎麼可以倒過來走呢?』蛇頭和蛇尾各認為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結果,蛇頭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卻纏住了樹牢牢不放。這樣,蛇頭走不動了,只得讓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為沒有眼睛,卻走入一個火坑中,把這條蛇燒死了。
喻:
  老師和徒弟,應該互相敬愛。可是有些徒弟往往以為老師年邁了,應該由徒弟來作領導,不肯尊敬師長,可是因為徒弟年輕不懂規矩,沒有經驗,作事常常犯錯誤,使事情搞不好,反而受到很大的損失。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百喻經~ 53、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譯:
  從前有一個老師,有兩個學生跟隨他,這位老師兩腳有病,常常要麻木,很不舒服,因此他就叫兩個學生隨時按摩,一人按摩一只腳。不料這兩個學生,平日相處都不和好,不是我討厭你,就是你討厭我,彼此間好像冤家似的。有一天,有一個學生走開了一下,另一個學生就把這學生所按摩的腳,用石頭敲斷了。這個學生回來時,非常憤怒,為了報復起見,也立刻把另一學生所按摩的一只腳,用石頭敲斷了。
喻:
  佛法中的學人,也有這樣情形,常常有大乘的學者排斥小乘,小乘的學者排斥大乘,或者這一宗派無端地破斥那一宗派。這樣的鬩墻之爭。是會把大圣的法典破壞的!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百喻經~ 52、伎兒作樂喻

  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后從王索。王不與之。王語之言。汝向作樂空樂我耳。我與汝錢亦樂汝耳。世間果報亦復如是。人中天上雖受少樂亦無有實。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
譯:
  有一個出名的音樂師,國王請他去演奏,允許給他一千個銀錢。等待演奏完畢,國王卻并不給他銀錢。音樂師就向國王索取,國王決心要賴脫,就對樂師說:『你奏樂給我聽,不過使我空歡樂一場;我允許給你銀錢,也只是叫你空歡樂一次罷了。』
喻:
  所有世間的所謂快樂,其實都是虛妄的,在剎那不停、生滅遷流、無常變幻中,都如水月鏡花,那有真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那止有自生煩惱罷了。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百喻經~ 51、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于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
譯:
  有五個人,共同出錢買了一個婢女,其中一個對婢女說∶『你要給我洗衣服。』以外的四個人,也叫婢女洗衣服。這五個人,都要叫婢女給他洗衣服,這使得婢女非常為難沒法對付。她想:『我只能先洗一個,然後再洗另一個的。』於是她把其中一個人的衣服先洗,但第二個人就大發脾氣了,說道:『我同樣出了錢買你,怎麼可以單獨給他先洗?』就打了婢女十鞭,婢女只好給他先洗。但其他四個人又同樣發了脾氣,同樣各打了婢女十鞭。這個婢女,就這樣的無故受屈。
喻:
  依照佛經所說,由於煩惱因緣,合成此身。此身不免常受著生、老、病、死、苦的逼惱,不能自拔,正像這個婢女受五人的鞭笞一樣。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百喻經~ 50、醫治脊僂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僂請醫療之。醫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并出。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修福故治生估販。作諸非法其事雖成利不補害。將來之世入于地獄喻雙目出
譯:
  有一個患著駝背的人,請醫生醫治。這個醫生用了一些酥油涂在他的背上,然後把他夾在兩塊木板的中間,放在地上,用力壓下去,使他平直。這個人一時痛得連雙眼睛都奪眶而出了,可是他的駝背卻仍舊沒有治好。   
喻:
  有人為著要修福,行布施,用種種非法手段巧取豪奪,爭取不正當的錢財來應用,猶如這個醫生把木板硬夾駝背,徒然造作惡業,增加苦惱,卻不能得到布施的功德。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百喻經~ 49、小兒爭分別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小兒入河遨戲。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此是仙須。一小兒言此是羆毛。爾時河邊有一仙人。此二小兒諍之不已。詣彼仙所決其所疑。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語小兒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問人皆知之。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說法之時戲論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問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虛說亦復如是
譯:
  有兩個小孩子,同在河畔游玩,他們在水里撩得了一把毛,於是,兩個小孩子就爭論了起來。一個說,這是仙人的胡須。還有一個說,這是熊身上的毛。兩個小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各說各的理由,大家不肯讓步。那時河畔剛走過來一位仙人,兩個小孩子就去請求他判斷。可是這位仙人,并不回答他們這個問題,只從他自己的袋里,取出了一小撮米和芝麻放入口中嚼了一會兒吐到手掌上,給兩個小孩子看,說道∶『哪,我掌中的東西,真像孔雀屎呢!』兩孩子都弄得『莫名其妙』,這個仙人,可說答非所問。   
喻:
    這故事比喻:有人在說法的時候,往往作著空談,戲論諸法,沒有說到正理,對別人既沒有利益,在自己也徒費精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情況,正和上面所說那位仙人的答非所問一樣是滑稽可笑!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百喻經~ 48、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

    譬如野干在于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舍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動搖上下。便言喚我尋來樹下。愚癡弟子亦復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于后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所去。如是去來是為愚惑
譯:
  有一只狐貍,在樹下休息,一陣風吹來,把樹枝折斷了,剛巧墮在它的背脊上。它就走開,到一個露天的地方去休息,長久地閉了眼睛,不看一看樹枝掉下來的原因,也不去再看那株樹。直到天色晚了,還是留在那里。可是後來,它又張開眼睛,遠遠地看見一陣風正吹過那株樹,所有枝椏都在不停地搖動著,他就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重又回到樹下去。
喻:
  學修佛法,志愿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為師長的輕微訶責就離去,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去去,浪費時間,實在愚笨而可笑的。
注:野干,狐貍的一種。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百喻經~ 47、貧人作鴛鴦鳴喻

    昔外國節法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華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于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
譯:
    從前一個外國節日,有一種風俗,凡是婦女,在這天都要頭上戴優缽羅花做裝飾。有一個窮人,他的妻子對他說:“如果你能弄到優缽羅花給我戴,我就做你的老婆,否則,我就離開你”。這個窮人平常會仿鴛鴦的叫聲,他就鉆到王宮花園的池子里,做鴛鴦叫的聲音,想乘機偷到優缽羅花。
    這時看管池子的人覺得有動靜,就問:“池子里是誰?”這個窮人不覺失口,說:“我是鴛鴦。”看管池子的人把他抓住,要把他送到國王那里,在半路上他跟一些鴛鴦一唱一和地叫起來。看管池子的人說:“你先前不這樣叫,現在叫有什么用!”
喻:
    世間的蠢人也是如此,一輩子殺害生命,造各種惡業,不修心行使它協調向善。直到臨死的時候,才說:“我現在要做好事。”鬼卒還是把他帶到閻羅王那里,就是要做好事,也來不及了,正像那個蠢人在將要送到國王那里時才做鴛鴦叫一樣。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百喻經~ 46、偷牦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牦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跡至村。喚此村人問其由狀。而語之言。爾在此村。不偷者對曰。我實無村。又問。爾村中有池。在此池邊共食牛不。答言無池。又問。池傍有樹不。對言無樹。又問。偷牛之時在爾村東不。對曰無東。又問。當爾偷牛非日中時耶。對曰無中。又問。縱可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知爾妄語都不可信。爾偷牛食不。對言實食。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過不肯發露。死入地獄。諸天善神以天眼觀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譯:
  有一個村莊上,村里的人共同偷得了一頭牦牛共同把它宰殺吃掉了。那個失牛的人跟蹤尋到這個村莊上來,見到了那些村人,問他們說:“我的牦牛,是不是在你的村莊上?”偷牛的村人回答說:“我們并沒有村莊。”失牛的人又問:“池邊不是有一株樹麼?”他們回答說:“并沒有樹。”失牛的人於是再問:“你們偷牛,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他們仍舊回答說:“并沒有東邊。”失牛的人又問:“你們偷牛的時候,不是剛剛正午麼?”他們還是回答說:“并沒有正午。”這樣失牛的人就說:“依照你們所說,沒有村莊,沒有池,沒有樹,或者還可說得通。可是天底下那里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謊話,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們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知道無可抵賴,只得承認把牛偷來吃了的事情。
喻:
  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不肯如法發露懺悔,改過遷善,卻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圓其說;但結果終掩蓋不了所作的罪惡,受了種種的苦惱。只有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露懺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百喻經~ 45、奴守門喻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并看驢索。其主行后。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系門置于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后。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于門為。生死愚人為愛奴仆亦復如是。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看于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
譯:
  有一個人,因有事要到遠地去,動身時叮囑仆人說:“你要看守好門戶,同時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驢的繩子,不要讓驢跑了。”這個主人走了以後,有一天,碰到鄰村在演戲,彈唱得很好聽。那個仆人聽到後,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觀看一下。於是他就把門板拿了下來,放在驢背上,牽著驢子去看戲。仆人去後,家中所有財物都被竊賊偷得一空。等到主人回來,他看到家中財物都沒有了,很是奇怪。就查問仆人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仆人回答說:“主人叫我看守的是門、驢子和系驢的繩子;現在這三件東西都好好地存在著,并沒有缺少。別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主人聽了更加氣惱,大聲責罵仆人說:“你這笨坯!叫你管門,正因為屋里有著財物,現在財物既已失去,留著一扇門有什么用呢?” 
喻:
  如來教導我們,應當常常攝心,守護共根的“門”,不要被六塵的“賊”侵入(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修行就要從攝心覺照,守護六根門頭著手;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不知六塵的虛妄,執著它們、迷戀它們,就會染污六根,造作種種惡業)。有些人卻不聽這個教誡,去貪求名利,就是在靜坐的時候,還是念念攀緣著名利食色,牢守著無明的驢子和貪愛的繩索,卻洞開了六根的大“門”,結果被六塵煩惱的盜“賊”侵入,弄得道品的功德財寶都散失完了。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百喻經~ 44、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于半番餅生于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后還失之憂念復苦。于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于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譯:
  有一個人,肚子餓了,到餅店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還是不飽,就再買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是這樣的愚癡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喻:
  修行的人,艱苦修學經歷多時,才能貫通言證,不經多時的苦修,但羨一時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癡想,是不可能。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百喻經~ 43、磨大石喻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學問精勤勞苦。作小牛者喻于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憍慢貢高。增長過患
譯:
  有一個人,每天很勤勞地磨一塊大石,經過了好幾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個小石牛,結果只能當作玩具,沒有別的甚麼用處。他在這一事上所費的時間和勞力雖然很多,而所得到的卻很是微小。   
喻:
  人們精勤勞苦地修學,應該志求高勝的道果,如果只是為求一些聞名閑利那用力多而收獲少,或者得不償失、反而增長過患了。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百喻經~ 42、估客駝死喻

    譬如估客游行商賈。會于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上[疊*毛]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濕爛。其后天雨二人頑嚚盡以好[疊*毛]覆此皮。上[疊*毛]盡爛壞皮[疊*毛]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癡故以[疊*毛]覆皮。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于白[疊*毛]。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于放逸敗壞善行。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眾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譯:
  從前有一個商人,帶了兩個學徒,牽了一頭駱駝出外去作生意,把那些珍貴的綢緞和上等的氈毯一類的商品都載在駱駝背上,在路上那頭駱駝死了,這個商人,剝下駱駝的皮,自己先走了,留下兩個學徒在那里看守。臨走時對兩個學徒說:“你們要好好看守這些貨物。這張駱駝皮也不要使它潮濕。”商人走後不久,天就下雨了,兩個學徒怕駱駝皮被雨打濕,就連忙拿那些綢緞和氈毯去覆蓋。這樣,比駱駝皮價值高到很多倍的綢緞和氈毯都給爛掉了。
喻:
  學佛法的人,不去嚴持凈戒,修定開慧,僅作造塔供僧等的財施功德,這是舍本取末的行動,是不能出離生死證到道果的。所以應當先精嚴地護持戒律,再修財施等善行,如兩個學徒應當先護本來貴重的綢氈等貨,再護駱駝皮才是。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百喻經~ 41、毗舍阇鬼喻

    昔有二毗舍阇鬼。共有一篋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各欲得。二鬼紛紜竟日不能使平。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嗔忿乃爾。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臥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服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掛礙。此人聞已即語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二鬼愕然竟無所得。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毗舍阇者喻于眾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篋。人天五道資用之具皆從中出。禪定如杖。消伏魔怨煩惱之賊。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諸魔外道諍篋者喻于有漏中強求果報。空無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
譯:
  有兩個鬼,找得了一只箱子,一根手杖,一雙木屐;他們都想獨得,爭執了起來,相持不下。那時有一個人走來看到,就問他們兩個鬼說:“這三件東西究竟有甚麼用處,你們爭得這麼起勁?”兩鬼回答說:“這只箱子,能夠變出一切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和晚上睡覺蓋的棉被,以及一切資財。這根手杖,你只要拿在手里,一切仇敵就都向你歸服,不敢抵抗。這雙木履,穿上了,就能夠飛行,無論要到什么地方,一眨眼的時候就到了。”這個人聽說後,就對兩鬼說:“你們走開一點,我來給你們公平分配罷。”兩鬼就聽信他的話,走開了一點。這個人立刻抱了箱子,拿了手杖,穿了木屐,飛到空中去了。他在空中對兩鬼說道“你們現在可以平安了,因為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爭執了。”兩鬼聽了非常懊惱但都柰何他不得。
喻:
  布施譬如寶箱,人天一切享用物資都從布施的善因出生∶禪定如寶杖,修定能降伏煩惱的怨賊;持戒如寶屐,戒律清凈必升人天道中。兩個鬼譬如諸魔外道,外道們在有漏法中強求果報,結果是空無所得。只有一心一意,修諸善行,以及布施、持戒、禪定,就能脫離苦惱,獲證道果。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百喻經~ 40、治禿喻

    昔有一人。頭上無毛。冬則大寒夏則患熱。兼為蚊虻之所唼食。晝夜受惱。甚以為苦。有一醫師多諸方術。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愿大師為我治之。時彼醫師亦復頭禿。即便脫帽示之而語之言。我亦患之以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聞有沙門婆羅門等世之良醫善療眾患。便往其所而語之言。唯愿為我除此無常生死之患。常處安樂長存不變。時婆羅門等即便報言。我亦患此無常生老病死。種種求覓長存之處終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應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禿之人徒自疲勞不能得差
譯:
  有一個人,頭上光禿禿的沒有頭發,因此冬天覺得特別冷,夏天又被太陽曬得特別熱,還有蚊子來叮,很是苦痛。他到處打聽醫生,要治愈他的毛病。後來探知一個醫生,據說這個醫生不論甚麼疑難雜癥都能醫治,他就跑去請教,對醫生說:“我的禿頭病實在太痛苦了,現在知道只有大醫生,能治我這個病,無論如何請你給我醫治一下。”不料這個醫生,立刻脫下帽子,把光禿禿的頭給他看,并說:“對不起,我自己也是患著這個毛病,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醫好了麼?”
喻:
  世上的人,因為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欲求長生不死之道,不知向已了生死已證圣因的佛菩薩出世圣人們求學,卻盲目地向外道婆羅門之流問道,那里知道他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回中無法解脫的人啊!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百喻經~ 39、見他人涂舍喻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墻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凈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涂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谷[麩-夫+戈]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純以稻[麩-夫+戈]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凈泥始平好。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劈裂。虛棄稻谷都無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聞圣人說法修行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脫。便自殺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脫。徒自虛喪空無所獲。如彼愚人
譯: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里去,看到他的家里墻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乾凈,就問朋友說:“你用甚麼東西粉刷的,使墻壁這樣光滑美觀?”朋友回答說:“我是把米糠浸在水里,和入泥土中,再把它們調勻,然後涂到壁上去的。”這個人心中想道:“用米糠有這樣好,如果用谷子涂上去那不是更好嗎?”他回到家中,就用谷子和泥土去粉刷墻壁;可是結果不但浪費了許多谷子,反使墻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還裂了很多的縫兒。
喻:
  誤解佛法的意義,或自作聰明,修行不如法,往往會弄出毛病,無益有損的,譬如凡夫聽了圣人說法,修行諸善,等到此身死去後,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脫。他竟斷章取義地自殺了身體,望得生天,結果徒自喪命,對修道卻毫無所得,猶如上面說的那個愚人一般。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百喻經~ 38、飲木筒水喻

    昔有一人。行來渴乏見木筒中有清凈流水。就而飲之。飲水已足即便舉手語木筒言。我已飲竟。水莫復來。雖作是語水流如故。便嗔恚言我已飲竟。語汝莫來。何以故來。有人見之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語言莫來即為挽卻牽余處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死渴愛。飲五欲堿水。既為五欲之所疲厭。如彼飲足。便作是言。汝色聲香味莫復更來使我見也。然此五欲相續不斷。既見之已便復嗔恚。語汝速滅莫復更生。何以故來使我見之。時有智人而語之言。汝欲得離者當攝汝六情閉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脫。何必不見欲使不生如彼飲水愚人等無有異
譯:
  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巖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筒,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喝得足夠了,那時他就舉手木筒說:“我已經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這人在筒邊大怒大鬧個不休。有人見了,笑責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喻:
  世人常在生死渴愛中飲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常常使人們顛倒迷惑。)有時,感到厭倦了,希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就應該收攝六根,從內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緣,不生妄想。不這樣從自心遠離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來侵擾,那是既不可能阻止聲色等顯現,也不可能得到煩惱的解脫,這是徒勞無益的。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百喻經~ 37、殺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餧食。時有一虎啖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凈懺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譯: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二百五十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只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甚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里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喻:
  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凈,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百喻經~ 36、破五通仙眼喻

    昔有一人。入山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伏藏種種珍寶。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國不余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毀眼何所復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見他頭陀苦行山林曠野冢間樹下。修四意止及不凈觀。便強將來于其家中種種供養。毀他善法使道果不成。喪其道眼已失其利空無所獲。如彼愚臣唐毀他目也
譯:
  從前有這樣的一個人,他上山修道,學得一種法術,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財寶。這事傳入國王耳中,國王聽了心中很是歡喜,便對臣子們說:“我要邀請這個人,長期住在我國,不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國內藏在地下所有的財寶,那么我就很富足了。”當時有一個臣子,馬上答應去找這個懂法術的人。后來他果然找到了這個人,但卻不請這個人到國王那里去,而是把這個懂法術的人的雙眼挖了出來,拿回去呈給國王,并且說:“臣已經取來這個懂法術的人的雙眼了,現在即使他再到別處去也不妨了。”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請這個懂法術的人,是因為他的雙眼能見到地下埋藏的財寶,你今已毀了他的雙眼,還有甚么用呢!”
喻:
  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們,非常恭敬地把他請到家里來供養,不知道這樣作會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毀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會犯的毛病和過失。護法不知法,供養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誼妨擾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兩受其害,過失是很大的。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百喻經~ 35、寶篋鏡喻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篋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謂空篋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篋中。莫見嗔也。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無量煩惱之所窮困。而為生死魔王債主之所纏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諸功德。如值寶篋。為身見鏡之所惑亂。妄見有我。即便封著。謂是真實。于是墮落失諸功德禪定道品無漏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棄于寶篋。著我見者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很是貧窮,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債,沒有辦法償還,只得逃到別處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涼的田野里,看見放著一只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里面都是珍珠寶貝,上面裝有面鏡子覆蓋著。當時這個人見了很是歡喜,就動手去取那些珍寶,但他看到鏡中照出的人,嚇得他連忙停止,心里感到很不安,就對鏡中人說:“我以為是一只空箱子,里面是沒有東西的,想不到有你在這里請不要見怪吧!”接著他就急急地溜跑了。
喻:
  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煩惱所纏繞,貧窮苦惱沒有福德,又常為生死遷流的“魔王、債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脫生死的痛苦而修學佛法。他們作了種種的功德,這好像碰到了寶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見、我執”所惑亂,在無常無我中妄執有我。這“身見我執”譬如鏡中的面像,他們誤作真實,困此不能修成禪定道品等無漏功德的道果。這和已遇到寶箱而竟無所得是很相類似的。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百喻經~ 34、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舍。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盤城。心生厭惓。便欲舍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后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村莊,距京城有一百里。這個村上有一口井,井里水很是清潔而甜美,因此國王就命令這個村莊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去給國王飲用。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勞不堪。大家都想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事被那個村莊的村長知道了,連忙召集了一個村民大會,說道:“你們都不要遷走,我立刻去請求國王,把一百里改為六十里,那末你們就會近得多,不會感到疲勞了。”村長隨即去請求國王,國王立刻批準他的請求,下令把一百里改為六十里。村民們當時聽到都很快樂,說現在近得多了。從此,村民們都很相信國王的話居住在這個村上不遷移了。 
喻:
  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脫生死輪轉的苦,但因長期修學,感到勞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進步了,幸虧如來法有大方便門,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說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們聽了,以為很容易修成,就會鼓起勇氣來修善進德,以求了脫生死,等到他們證到自己解脫的小乖果位以后,佛再告訴他們,佛法原來有一乘,所謂“惟此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到了這時,他們因篤信佛語,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進修大乘菩薩道了。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百喻經~ 33、斫樹取果喻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后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如來法王有持戒樹。能生勝果心生愿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返毀其禁如彼伐樹。復欲還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株好樹,非常高大茂盛,在結果的時候能生出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為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株樹,并對他說:“這株樹能生出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只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甚么也沒有得到。后來又叫人把栽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株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喻:
  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禪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子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方法,竟毀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這無異砍樹求果,連根都枯了,那里還有果呢?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百喻經~ 32、估客偷金喻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賈。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綿。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用兜羅綿裹。時金熱故燒綿都盡。情事既露二事俱失。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中。妄稱己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燒滅外典不行于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現。亦復如是
譯:
  有兩個商人,在一處作生意,一個販賣金,一個販賣棉花。一天,有人向那個賣金子的買金子,要當面試驗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里去熔解。那個販賣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塊,恐怕別人見到,連忙把這塊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滾熱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燒起來了。這樣,偷竊的行為馬上被戳穿,他不但偷不到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卻都燒掉了。
喻:
  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為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馬腳畢露的。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百喻經~ 31、雇借瓦師喻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借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破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嘆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爾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而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今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于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能破。時師語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世間之人亦復如是。雖千百年受人供養都無報償。常為損害。終不為益。背恩之人亦復如是
譯:
    從前婆羅門教,要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盤,他們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請一個窯工來造。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個窯工,正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負了很多的窯器,運到市上去出售。那驢子忽然失了一腳,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負的窯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這個窯工就哭哭啼啼,懊惱得不得了,徒弟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那個窯工說:“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 ”窯工回答說:“我怎能不哭呢?這些窯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運到市上去換錢的,卻不料這頭壞驢子,頃刻之間都給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惱不懊惱?”這個徒弟聽了,心里卻很歡喜,他想:“這頭驢子很好,窯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轉瞬之間就能毀壞了”于是,他就對窯工商量要買這頭驢子。窯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驢賣給他。這個徒弟就騎著驢子回來,見了教主,教主問他:“為什么不把窯工找來卻買來了一頭驢子?”那徒弟回答說:“這驢子的本領比窯工大得多。那窯工一年所作成的窯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毀得干干凈凈了。”教主連連搖頭,對徒弟說:“你真是笨人,一點知識也沒有。這驢子能在頃刻之間打破窯器,但它卻一百年也作不成一個窯器呀!”
喻:
    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養很久,不但沒有報償,且常作損害的事,這種背恩忘義的人,和他親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損無益的!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百喻經~ 30、牧羊人喻

    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萬極大慳貪不肯外用。時有一人善于巧詐。便作方便往共親友而語之言。我今共汝極成親愛。便為一體更無有異。我知彼家有一好女。當為汝求可用為婦。牧羊之人聞之歡喜。便大與羊及諸財物。其人復言汝婦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見于婦。聞其已生心大歡喜重與彼物。其人后復而語之言。汝兒生已今死矣。牧羊之人聞此人語。便大啼泣噓欷不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既修多聞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為人教化演說。為此漏身之所誑惑妄期世樂。如己妻息為其所欺。喪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財物。便大悲泣生其憂苦。如彼牧羊之人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牧羊人,很會牧羊,他所豢養的羊繁殖得很快,沒有多久,他的羊從幾千只到一萬只了。他很是節省,從來不肯殺一只羊請客或自己吃。別人見到他雖是眼紅,可是卻也奈何他不得。那時有一個人,很會機巧詐騙,走過來甜言蜜語地和他作成很好的朋友,牧羊人信以為真。于是這個人就對牧羊人說:“我和你已成為知己朋友了,心里不論甚么話都可以來談。我知道你沒有妻子,很是寂寞。現在我打聽東村有個女郎真是美麗極了,給你作妻子,很是合適。我作介紹人,是一定可以成功的。”牧羊人聽了很歡喜,就給他很多羊和一些其它禮物,算作聘禮。過了幾天,這個人走來對他說:“她已經答應作你的妻子,而且你的妻子今天已經生了一兒子了,我特地來給你道賀。”牧羊人聽到還沒有見過面的妻子,就已經替他生了個兒子,心里更加歡喜,就又給了他很多羊和別的東西。再過了幾天,這個人又走來說:“唉!真可惜,你的兒子今天死了!我真替你難過呢。”牧羊人聽了以后,便號啕大哭,悲痛不止。
喻:
  佛教里有種多聞的人,經不起名利食色的誘惑,便貪著于世間的欲樂,為它所誑惑,而拋棄了修習善法功德的財寶。結果,不但喪失了善法,而且也喪失了生命及財物,弄得大憂苦,大悲泣,正是自尋煩惱。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百喻經~ 29、貧人燒粗褐衣喻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與他客作得粗褐衣而被著之。有人見之而語之言。汝種姓端正貴人之子。云何著此粗弊衣褐。我今教汝當使汝得上妙衣服。當隨我語終不欺汝。貧人歡喜敬從其言。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語貧人言。今可脫此粗褐衣著于火中。于此燒處當使汝得上妙欽服。貧人即便脫著火中。既燒之后于此火處求覓欽服都無所得。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過去身修諸善法得此人身。應當保護進德修業。乃為外道邪惡妖女之所欺誑。汝今當信我語修諸苦行。投巖赴火舍是身已。當生梵天長受快樂。便用其語即舍身命。身死之后墮于地獄備受諸苦。既失人身空無所獲。如彼貧人亦復如是 。
譯:
    有一貧人,要去作客,穿了一件粗布短衣。在路上有人見到他,對他說道:“你面貌生得很端正,一定是個貴人的兒子,為甚么穿這樣的粗布短衣?我現在教你一個辦法,使你可得到上等而很好的衣服,你要相信我,我決對不哄騙你”貧人聽了很歡喜,說道:“我一定依從你的話。”那個人就在路旁燒起火來,對貧人說:“你把所穿粗布衣服脫下來投入火中,這粗衣燒掉后,你可在這里等候著,立刻可得到上等的衣服。”貧人就照他話來作,把所穿的粗布衣服脫下來燒了。可是等來等去,等不出上等的衣服來。
喻:
    依照佛法來說,人身是很難得的,我們既得到人身,應該好好進德修業,依照正法來如理修學。但是那些外道卻妄造種種欺騙人的鬼話,說甚么舍身赴巖投火,可生天上呀••••••等等,這些無稽之談,萬不可相信。如果上了圈套,那就不但害了現在,更要貽誤將來,正如那個貧人的受騙一樣。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百喻經~ 28、為婦貿鼻喻

  昔有一人。其婦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出外見他婦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言。我今寧可截取其鼻著我婦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婦鼻持來歸家急喚其婦。汝速出來與汝好鼻。其婦出來即割其鼻。尋以他鼻著婦面上。既不相著復失其鼻。唐使其婦受大苦痛。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聞他宿舊沙門婆羅門有大名德而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養。便作是念言。我今與彼便為不異。虛自假稱。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復傷其行。如截他鼻徒自傷損。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一個妻子,她的面貌很美麗,不過鼻子生得不好看。后來這個人在外面遇見一個女人,不但容貌很美麗,而且鼻子更是端正可愛,因此,他心里打主意說:“如果我把這個女人的鼻子割下來,裝到我的妻子臉上去,那不是很好嗎?”他果然就去割下那女人的鼻子,拿著急忙跑回家去,對他的妻子說:“快來快來,我給你換一個好鼻子!”說了,就把他妻子的鼻子也割下,要替她上這一個好的,但是無論怎樣,終于裝不上去。這樣,他既割了別個女人的鼻子,又失去了自己妻子的鼻子,沒有得到好處,卻損害了兩個女人。
喻:
  有人癡心妄想主觀很深,自驕自大,輕舉妄動,結果常致兩敗俱傷害人自害。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百喻經~ 27、治鞭瘡喻

    昔有一人。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馬屎拊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見之心生歡喜。便作是言。我決得是治瘡方法。即便歸家語其兒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試之。兒為鞭背以馬屎拊之以為善巧。世人亦爾。聞有人言修不凈觀。即得除去五陰身瘡。便作是言。我欲觀于女色及以五欲。未見不凈。返為女色之所惑亂。流轉生死墮于地獄。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老百姓,被國王鞭打一頓,受傷很重,他就用馬糞去敷治自已受傷的地方,使這傷的地方能夠早些痊愈。當時有一個呆子看到這件事情,心里很是喜歡說道:“我知道一種醫治鞭傷的方法了!”立刻跑回家去,就對兒子說:“你快拿鞭子來打我的背脊,我有一個醫治鞭傷的好方法,一定很靈,此刻要先來試驗一次。”兒子,只得聽父親的話,就拿鞭子打父親的背脊然后拿馬糞敷上去。呆子的行動,自己認為十分聰明,可是大家都在竊笑他。
喻:
    不要因藥反成病。修學佛法,不要把對治習氣的法,反惹起煩惱習氣的現行。如聽說修“不凈觀”可以了生死流轉的五陰色身,便故意去行淫欲而觀不凈示但“不凈觀”修不成,結果卻為色欲所迷,重增生死流轉沉淪的業報!不善用藥,因藥成病;不善修法,反增業累,就是這樣的值得我們提高警惕。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百喻經~ 26、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即便后至王所。見王眼瞤便效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于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墮于三惡。如彼效王。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要得到國王的歡心,就請問人家說:“我怎樣才能討好國王呢?”那人對他說:“如果要得到國王的歡心,就得處處學著國王的樣子。”這人就跑到國王跟前去,看看國王的舉動,一心要學國王的樣子。那時國王正在不斷地挾眼睛,這人也就不斷地挾眼睛。國王見了,覺得很奇怪,問道:“你的眼睛有毛病嗎?還是給風吹痛了呢?”他回答說:“我的眼睛沒有毛病,也不曾給風吹痛,我是要得到國王的歡心,處處學著國王的樣子,所以國王挾眼睛,我也就挾眼睛。”國王聽了,就非常生氣說:“你真是一個大混蛋!”就叫人把他痛打一頓,并把他驅逐出境。
喻:
    有些人既得聽聞佛法,又欲親近和修學,但不明白佛法的基本原理。如來法王為著渡眾生,出現種種的方便辦法,有時故意說些逗引眾生的淺近道理,或示現凡夫的行相動作,或現受“金槍馬麥”等果報,這等都是為眾生作方便的示現。有些人竟專拿這些淺跡或示現的缺點也來東施效顰,或者譏訕毀謗,結果于佛法中永遠失掉真的利益與悟證,反而墮入三惡道中受苦。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百喻經~ 25、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復念其妻子眷屬。世間之事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人,在家中作事,他要用到火,同時也要用到冷水所以他就拿了一只瓦盆,裝了火種,放在房中,又拿了一個鐵罐子,盛了水,放在有火種的瓦盆上,他這樣想:“我把火和水都已預備好了。”過了一些時,他去生火,火卻已經熄滅;再去倒冷水,冷水也已經變成熱水了。
喻:
    有一人種,既出家求佛法,但對家中的妻兒和欲樂的享受,還是念念不忘,因此既未能脫離欲海,喪失了功德的火,又掉了持戒的水,而其結果,修道與世事雙破雙失,正和上面所說的故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