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人,吃了生芝麻,覺得不好吃。後來把它炒熟了,吃起來很有味兒於是他想:“既然熟的好吃,我就用熟芝麻來種吧。”結果種下去了,卻永遠沒有生出來。
喻:
種子焦了,就不可能生長結果;久遠劫行菩薩道,修行難行苦行,才是修成佛因的種子(正因),如果欲速貪易,改修小乘羅漢之道,終不能得成佛果。佛訶斥小乘為“焦芽敗種”,就是這個意思。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百喻經~ 23、賊偷錦繡用裹氀褐喻
昔有賊人入富家舍。偷得錦繡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種財物。為智人所笑。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諸功德。以貪利故破于清凈戒及諸功德。為世所笑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賊,走進一個富人家里偷東西,他偷得了一塊很值錢的錦綢,另外又偷了一條破氈和一些破爛的衣服。偷了以後,他把那塊錦綢當包里布,來包那些爛東西,打成一個包袱帶出來。後來許多人知道了,都把這事作笑話講。
喻:
已發正信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再貪世間利益而破清凈戒律,弄得事情顛倒,得不償失,被人所笑。
譯:
有一個賊,走進一個富人家里偷東西,他偷得了一塊很值錢的錦綢,另外又偷了一條破氈和一些破爛的衣服。偷了以後,他把那塊錦綢當包里布,來包那些爛東西,打成一個包袱帶出來。後來許多人知道了,都把這事作笑話講。
喻:
已發正信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再貪世間利益而破清凈戒律,弄得事情顛倒,得不償失,被人所笑。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百喻經~ 22、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譯:
從前有一個作官人家的兒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經過了好幾年,方才得到一車沉香運回家來,于是他拿到市場上去出賣。因為價格太高,過了好多天沒有銷售出去。這樣,他心里很急,而且非常苦惱。那時他看到市場上有很多人挑著炭賣,總是一挑到就有人買,于是他心里想!“如果把沉香燒成了炭,不是很快的就可以賣出去了嗎?”他就立刻把沉香燒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賣脫了,可是一車的沉香,還得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心,如若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猶如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的。
注:沉水即沉香。
譯:
從前有一個作官人家的兒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經過了好幾年,方才得到一車沉香運回家來,于是他拿到市場上去出賣。因為價格太高,過了好多天沒有銷售出去。這樣,他心里很急,而且非常苦惱。那時他看到市場上有很多人挑著炭賣,總是一挑到就有人買,于是他心里想!“如果把沉香燒成了炭,不是很快的就可以賣出去了嗎?”他就立刻把沉香燒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賣脫了,可是一車的沉香,還得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心,如若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猶如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的。
注:沉水即沉香。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百喻經~ 21、婦女欲更求子喻
往昔世時有婦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問余婦女。誰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語此婦言。我能使爾求子可得。當須祀天。問老母言。祀須何物。老母語言。殺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傍有智人嗤笑罵詈。愚癡無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殺現子。愚人亦爾為未生樂自投火坑。種種害身為得生天。
譯:
有一婦人,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但她還想再得一個,就去請問別的婦女們說:“誰有方法使我再生兒子呢?”當時有一個老婆子對她說:“我有方法使你再生兒子,但須祭祀天神。”婦人問她用什么東西來祭祀天神。那個老婆子說:“殺你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你就可以再得到兒子了。”這個婦人,真的很相信老婆子的話,就想去殺死她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幸而旁邊有人阻止著,并責罵她說:“你真太愚笨了。你希望再得兒子,現在還沒有得到,將來能不能得到,還不能肯定,而現在的兒子倒被你殺死了。你要想得到二個,會不會連一個也沒有了呢?”
喻:
有很多人盲目地聽信愚癡的外道和害人的邪說,為求未來福,自投火坑,沒有理由地和亳無利益地修種種邪法,苦身自害,以求不可希冀的生天和福報,這是與佛教原理相距很遠的。
譯:
有一婦人,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但她還想再得一個,就去請問別的婦女們說:“誰有方法使我再生兒子呢?”當時有一個老婆子對她說:“我有方法使你再生兒子,但須祭祀天神。”婦人問她用什么東西來祭祀天神。那個老婆子說:“殺你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你就可以再得到兒子了。”這個婦人,真的很相信老婆子的話,就想去殺死她的兒子,用他的血來祭祀天神。幸而旁邊有人阻止著,并責罵她說:“你真太愚笨了。你希望再得兒子,現在還沒有得到,將來能不能得到,還不能肯定,而現在的兒子倒被你殺死了。你要想得到二個,會不會連一個也沒有了呢?”
喻:
有很多人盲目地聽信愚癡的外道和害人的邪說,為求未來福,自投火坑,沒有理由地和亳無利益地修種種邪法,苦身自害,以求不可希冀的生天和福報,這是與佛教原理相距很遠的。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百喻經~ 20、人說王縱暴喻
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誰作此語。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爾。不畏后世貪渴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聽說有人在私下議論,說他很是暴虐,不會治理政事。他聽了憤怒得不得了,立刻下令要查辦這個議論朝政的人,但一時卻查不出究竟是那一個?后來聽信一個旁人的話,把一個賢臣捉來辦罪。那刑罰是剝開背脊,割肉一百兩。不久有人證明,說這個賢臣并沒有詆毀過國王,于是國王很后悔,認為不應該冤枉這個賢臣,要償還他的損失,因此下令以一千兩肉去補他的背脊。不料這個賢臣,在得到了一千兩肉以后,在夜里還是呻吟叫喚,非常痛苦。國王聽了不明白,就去問他:“你為什么還覺得痛苦呢?我取你一百兩肉,現在已十倍償還你了,你還不滿足嗎?”這個賢臣聽了沒有力氣來回答,旁邊有人代他回答說:“哦,大王呀,假如有人把大王的頭割去,然后還大王一千個頭,大王的頭還能夠再回原位嗎?”國王聽了這話,才默默無語。
喻:
一個人要謹慎細心,不要魯莽作事,等到事情作錯了,雖竭力設法,還是不能補救失去的損失的。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聽說有人在私下議論,說他很是暴虐,不會治理政事。他聽了憤怒得不得了,立刻下令要查辦這個議論朝政的人,但一時卻查不出究竟是那一個?后來聽信一個旁人的話,把一個賢臣捉來辦罪。那刑罰是剝開背脊,割肉一百兩。不久有人證明,說這個賢臣并沒有詆毀過國王,于是國王很后悔,認為不應該冤枉這個賢臣,要償還他的損失,因此下令以一千兩肉去補他的背脊。不料這個賢臣,在得到了一千兩肉以后,在夜里還是呻吟叫喚,非常痛苦。國王聽了不明白,就去問他:“你為什么還覺得痛苦呢?我取你一百兩肉,現在已十倍償還你了,你還不滿足嗎?”這個賢臣聽了沒有力氣來回答,旁邊有人代他回答說:“哦,大王呀,假如有人把大王的頭割去,然后還大王一千個頭,大王的頭還能夠再回原位嗎?”國王聽了這話,才默默無語。
喻:
一個人要謹慎細心,不要魯莽作事,等到事情作錯了,雖竭力設法,還是不能補救失去的損失的。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百喻經~ 19、乘船失釪喻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后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于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于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覓
譯:
從前有一個人,乘了船過海,偶不小心,把一只銀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畫個號,畫了后,仍舊乘船前進,心中想:“我已記牢,這銀杯是失落在這里的水里,將后可根據我畫的記紋打撈起來。”經過了兩個月,他己走過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獅子國的國界,看見了一條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撈起那只失去了的銀杯。別人看見問他說:“你到水里尋什么呀?”他回答說:“我要打撈失落的銀杯哪。”人家又問他:“你失落在什么地方呀?”他說:“我在兩月前初入海時失落的。當時我在船面上畫過一個記號,并且牢記著。今天,我看到船面這個記號,所以跳到水里去打撈。”大家聽了,呵呵大笑說:“水雖沒有分別,地已相隔千里,這里怎能撈得到呢?”
喻:
外道不修正行,在相似的善法中,枉修無益的苦行,他們那里知道,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掌握原則,具擇法眼,是怎樣的重要啊。
譯:
從前有一個人,乘了船過海,偶不小心,把一只銀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畫個號,畫了后,仍舊乘船前進,心中想:“我已記牢,這銀杯是失落在這里的水里,將后可根據我畫的記紋打撈起來。”經過了兩個月,他己走過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獅子國的國界,看見了一條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撈起那只失去了的銀杯。別人看見問他說:“你到水里尋什么呀?”他回答說:“我要打撈失落的銀杯哪。”人家又問他:“你失落在什么地方呀?”他說:“我在兩月前初入海時失落的。當時我在船面上畫過一個記號,并且牢記著。今天,我看到船面這個記號,所以跳到水里去打撈。”大家聽了,呵呵大笑說:“水雖沒有分別,地已相隔千里,這里怎能撈得到呢?”
喻:
外道不修正行,在相似的善法中,枉修無益的苦行,他們那里知道,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掌握原則,具擇法眼,是怎樣的重要啊。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百喻經~ 18、就樓磨刀喻
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愍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于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后轉勞苦憚不能數上。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猶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譯:
有一個人,給國王征去作很苦的工作,一作作了很長的時間,弄得身體十分瘦弱,國王見他可憐,就賞賜給他一只死了的駱駝。他得了以后,就運到家里去剝皮;因為刀很鈍,簡直割不進去。于是他在家里找磨刀石,終于在樓上找到了一塊。這樣他就上樓去磨刀,磨了以后,又到樓下剝駱駝皮。割了幾下,刀又鈍了,又上樓磨刀磨后再到樓下來割。這樣走上走下,跑了多次,使他身體疲勞不已,實在覺得太累了。后來他想出一個法子,把駱駝吊上樓去,以便一邊磨刀,一邊來割,他認為這樣作是很聰明,可是眾人都笑他笨拙。
喻:
有一些人往往不從因地上(根本上)改過遷善,只是想多得錢財以修福果,或只是笨拙地炫耀富貴,把持戒修學放在腦后。這些人正同往返磨刀,把死駱駝吊上樓去、以便利磨刀的那個人一樣的愚癡!
譯:
有一個人,給國王征去作很苦的工作,一作作了很長的時間,弄得身體十分瘦弱,國王見他可憐,就賞賜給他一只死了的駱駝。他得了以后,就運到家里去剝皮;因為刀很鈍,簡直割不進去。于是他在家里找磨刀石,終于在樓上找到了一塊。這樣他就上樓去磨刀,磨了以后,又到樓下剝駱駝皮。割了幾下,刀又鈍了,又上樓磨刀磨后再到樓下來割。這樣走上走下,跑了多次,使他身體疲勞不已,實在覺得太累了。后來他想出一個法子,把駱駝吊上樓去,以便一邊磨刀,一邊來割,他認為這樣作是很聰明,可是眾人都笑他笨拙。
喻:
有一些人往往不從因地上(根本上)改過遷善,只是想多得錢財以修福果,或只是笨拙地炫耀富貴,把持戒修學放在腦后。這些人正同往返磨刀,把死駱駝吊上樓去、以便利磨刀的那個人一樣的愚癡!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百喻經~ 17、債半錢喻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后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茍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后得苦報
譯:
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兒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角錢,到了那個人家里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兩角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花去了四角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么,卻損失了數倍于債款的錢。
喻:
如果光要為爭求少利,不惜敗壞自己的操行,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這種作法,實在太愚笨了。
譯:
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兒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角錢,到了那個人家里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兩角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花去了四角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么,卻損失了數倍于債款的錢。
喻:
如果光要為爭求少利,不惜敗壞自己的操行,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這種作法,實在太愚笨了。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百喻經~ 16、灌甘蔗喻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于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豪貴。專形俠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患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譯:
有兩個人,都是種甘蔗的,他們作一次競賽,議定種好的得賞,種壞的受罰。那時兩人中的一個,心里想道:“甘蔗本來很甜,如果我用甘蔗汁來灌溉培養,那新種的甘蔗不是更為甜美了嗎?”想了以后,他就把很多的甘蔗榨出了汁,用這些汁去澆新種的甘蔗;可是結果不但沒有得著好處,反而把所有的甘蔗都弄壞了。
喻:
有些人不遵循正當途徑去修學佛法,卻異想天開的自己盲修瞎煉,以為容易“證得果位”。結果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反而浪費精神和時間,徒勞無功,猶如那個把甘蔗汁灌溉甘蔗的人一樣。
譯:
有兩個人,都是種甘蔗的,他們作一次競賽,議定種好的得賞,種壞的受罰。那時兩人中的一個,心里想道:“甘蔗本來很甜,如果我用甘蔗汁來灌溉培養,那新種的甘蔗不是更為甜美了嗎?”想了以后,他就把很多的甘蔗榨出了汁,用這些汁去澆新種的甘蔗;可是結果不但沒有得著好處,反而把所有的甘蔗都弄壞了。
喻:
有些人不遵循正當途徑去修學佛法,卻異想天開的自己盲修瞎煉,以為容易“證得果位”。結果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反而浪費精神和時間,徒勞無功,猶如那個把甘蔗汁灌溉甘蔗的人一樣。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百喻經~ 15、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藥立使長大。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于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敕左右賜以珍寶。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啟之言。我欲求道愿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禪觀十二緣起。漸積眾德獲阿羅漢。倍踴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了一個女兒,對她非常鐘愛,希望她能立刻長大。于是就去叫來一個醫生,和他商量說:“你是不是可以給我一種藥,使我女兒吃了立刻長大?”醫生回答說:“良藥是有的,我一定辦得到,但我要到很遠地方去采取,要求國王答應我一個條件,那就是在我采藥期間,你不要去看公主,等我回來給她吃了藥,你才可以再見她。”國王答應了。醫生就到遠地去求藥。經過十二年長久的時間,醫生說是辦到藥回來了。公主吃了藥以后,就由醫生領她去見國王。國王見公主已長成了,很是歡喜,對醫生說:“你真是一個好醫生呀,我的女兒吃了你的藥,立刻長得這樣大了!”說后,并命令左右侍臣賞賜這個醫生很多的財寶。當時的人都笑國王無知,竟不知道算一算他女兒的年齡。
喻:
修習佛法只要平實作去,自會水到渠成,圓滿功德。那些不肯持之以恒,克實用功,希求速效的人,他們正像國王一樣的愚蠢可笑。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了一個女兒,對她非常鐘愛,希望她能立刻長大。于是就去叫來一個醫生,和他商量說:“你是不是可以給我一種藥,使我女兒吃了立刻長大?”醫生回答說:“良藥是有的,我一定辦得到,但我要到很遠地方去采取,要求國王答應我一個條件,那就是在我采藥期間,你不要去看公主,等我回來給她吃了藥,你才可以再見她。”國王答應了。醫生就到遠地去求藥。經過十二年長久的時間,醫生說是辦到藥回來了。公主吃了藥以后,就由醫生領她去見國王。國王見公主已長成了,很是歡喜,對醫生說:“你真是一個好醫生呀,我的女兒吃了你的藥,立刻長得這樣大了!”說后,并命令左右侍臣賞賜這個醫生很多的財寶。當時的人都笑國王無知,竟不知道算一算他女兒的年齡。
喻:
修習佛法只要平實作去,自會水到渠成,圓滿功德。那些不肯持之以恒,克實用功,希求速效的人,他們正像國王一樣的愚蠢可笑。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百喻經~ 14、殺商主祀天喻
昔有賈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后可去。即共求覓得一導師。既得之已相將發引至曠野中。有一天祠當須人祀然后得過。于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伴黨盡是親親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用祀天。即殺導師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窮困死盡。一切世人亦復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寶。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涂受苦長遠。如彼商賈將入大海。殺其導者迷失津濟終致困死。
譯:
從前有一批商人,預備到遠方去作生意,要經過大海,不明白怎樣走法,大家商量結果,請來一個領路的人。這樣,他們就出發了。半路上,到了一處曠野中有一所供奉天神的廟宇,依照他們的習慣,必須殺一人來祭祀,方得通過這個地方,這批商人大家討論,都認為在他們中盡是親戚和同鄉,不能殺死一個的,只有那個領路的人是外鄉人,不如殺他來作祭祀。所以就把那個領路的人殺了。等到祭祀完畢,他們又動身走了,可是因為沒有領路的人而迷失了方向,走來走去走不出茫茫的曠野,終于大家都困死在曠野里。
喻:
要入法海(佛法大海)探取珍寶,應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有些人原來倒也修善法行,可是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常常會動搖不定,抹煞善行,妄想蒙混過關,圖取珍寶,其結果只會是永墮迷津,終得不到出路。
譯:
從前有一批商人,預備到遠方去作生意,要經過大海,不明白怎樣走法,大家商量結果,請來一個領路的人。這樣,他們就出發了。半路上,到了一處曠野中有一所供奉天神的廟宇,依照他們的習慣,必須殺一人來祭祀,方得通過這個地方,這批商人大家討論,都認為在他們中盡是親戚和同鄉,不能殺死一個的,只有那個領路的人是外鄉人,不如殺他來作祭祀。所以就把那個領路的人殺了。等到祭祀完畢,他們又動身走了,可是因為沒有領路的人而迷失了方向,走來走去走不出茫茫的曠野,終于大家都困死在曠野里。
喻:
要入法海(佛法大海)探取珍寶,應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有些人原來倒也修善法行,可是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常常會動搖不定,抹煞善行,妄想蒙混過關,圖取珍寶,其結果只會是永墮迷津,終得不到出路。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百喻經~ 13、說人喜嗔喻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于屋中。嘆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嗔。二者作事倉卒。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便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惡之人以手打撲。傍人問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嗔倉卒。而此人者道。我順喜嗔恚。作事倉卒。是故打之。傍人語言。汝今喜嗔倉卒之相實時現驗。云何諱之。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間飲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諸放逸。見人呵責返生尤疾。苦引證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諱聞己過。見他道說返欲打撲之。
譯:
有許多人坐在一間屋子里,談論某人的品行,內有一個人說道∶“這個人別的都好,只有兩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動火發怒,第二是他作起事來很魯莽。”不料所說的這個人剛從門外經過,這些話被他聽到了,立刻怒氣沖沖,走進屋內,用手打談論他的人,并說:“我在什么時候曾經動火發怒,什么時候曾經作事魯莽?”當時許多的人都對他說道:“您現在的舉動,不是足以證明你的惱怒和魯莽了嗎?”
喻:
有一種人有過失自己不明白,別人對他提出意見,不但不虛心接受,反而惱羞成怒,挾嫌報復。這樣不但阻礙自己的進步,并且暴露和發展了原來的過惡,招致不良的后果。
譯:
有許多人坐在一間屋子里,談論某人的品行,內有一個人說道∶“這個人別的都好,只有兩件事不好∶第一是他常常動火發怒,第二是他作起事來很魯莽。”不料所說的這個人剛從門外經過,這些話被他聽到了,立刻怒氣沖沖,走進屋內,用手打談論他的人,并說:“我在什么時候曾經動火發怒,什么時候曾經作事魯莽?”當時許多的人都對他說道:“您現在的舉動,不是足以證明你的惱怒和魯莽了嗎?”
喻:
有一種人有過失自己不明白,別人對他提出意見,不但不虛心接受,反而惱羞成怒,挾嫌報復。這樣不但阻礙自己的進步,并且暴露和發展了原來的過惡,招致不良的后果。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百喻經~ 12、煮黑石蜜漿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來至其家。時此愚人便作是想:“我今當取黑石蜜漿與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旁人語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
爾時眾人悉皆嗤笑。
其猶外道,不減煩惱熾燃之火,少作苦行,臥荊棘上,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譯:
有一個人,正在家里煎熬砂糖,那時來了一個富人,他想趨奉那富翁,請富翁吃一杯糖漿,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鍋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爐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漿放上去不久就沸滾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煩,想把糖漿立刻減低溫度,就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漿上用力扇,可是慌忙間忘記了把小鍋子從火爐上拿下來,因此雖然扇了很久,糖漿還是在沸滾。那人很著急,弄得滿頭是汗。旁人看了覺得很好笑,對他說:“你這樣做是白費氣力的。鍋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
喻:
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去除滅貪、嗔、癡煩惱的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涼解脫的,盡管您忙著其他無益的苦行,還不是徒勞無功,無補實際的,將來依舊是流轉生死,受苦無窮。
旁人語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
爾時眾人悉皆嗤笑。
其猶外道,不減煩惱熾燃之火,少作苦行,臥荊棘上,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譯:
有一個人,正在家里煎熬砂糖,那時來了一個富人,他想趨奉那富翁,請富翁吃一杯糖漿,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鍋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爐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漿放上去不久就沸滾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煩,想把糖漿立刻減低溫度,就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漿上用力扇,可是慌忙間忘記了把小鍋子從火爐上拿下來,因此雖然扇了很久,糖漿還是在沸滾。那人很著急,弄得滿頭是汗。旁人看了覺得很好笑,對他說:“你這樣做是白費氣力的。鍋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
喻:
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去除滅貪、嗔、癡煩惱的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涼解脫的,盡管您忙著其他無益的苦行,還不是徒勞無功,無補實際的,將來依舊是流轉生死,受苦無窮。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百喻經~ 11、婆羅門殺子喻
昔有婆羅門,自謂多知,于諸星術種種技藝無不明達。恃己如此,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
有人問婆羅門言:“汝何故哭?”
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愍其夭殤,是以哭耳!”
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設七日頭或能不死,何為預哭?”
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
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己說。
時諸世人,卻后七日,聞其子死,咸皆嘆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
猶如佛之四輩弟子,為利養故,自稱得道,有愚人法,殺善男子,詐現慈德,故使將來受苦無窮。如婆羅門為驗己言,殺子惑世。
譯:
從前有個婆羅門外道自以為知道的很多,占星等術沒有他不會的。于是他來到另一個國家抱著他的孩子痛哭起來。就有人問他為什么而哭,他說自己的孩子7天內將死去,可憐他小小年紀就要夭折,所以痛苦。他還說,日月星辰也有隕落的時候,并說自己觀察的結果不會有錯。為了證明他所說的是對的以不失名利,在第7天他把自己的兒子給殺死了,其它人都稱贊他是大智能,所說無誤,人們紛紛相信他并來供養。
喻:
佛的某些弟子,為了受人供養,自稱已經得道,用某些方法來欺騙信眾來顯示慈悲。但是將來卻要受無窮果報,就像那個為了證明自己的言論而殺死自己兒子來迷惑世人的婆羅門一樣。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百喻經~ 10、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馀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錢財,不減于彼,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
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復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譯:
有一個富翁,是愚蠢無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個富翁所住房又是三層樓,高大壯麗,華貴無比,心里很是羨慕,他想:“我的錢,并不比他少,為甚么不造一座三層樓呢?”于是他回家以后,立刻去請來了一位建筑工程師,問他說:“你能造三層樓嗎?”建筑工程師回答說:“能造的。我已造過多處了。”富翁就說:“那么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并要和我朋友所建筑的那座樓房一模一樣的。”建筑工程師領導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基石,打墻腳,忙個不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作甚么啊?”工程師回答說:“我給你造三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么造三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筑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又怎能造第三層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三層,弄得建筑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喻:
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三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三學修起,只是懶惰懈怠,卻又想不經過三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何、三果阿那何,而立即證到四果的阿羅漢,正像這個富翁一般,不過是癡人的空想罷了!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
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復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譯:
有一個富翁,是愚蠢無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個富翁所住房又是三層樓,高大壯麗,華貴無比,心里很是羨慕,他想:“我的錢,并不比他少,為甚么不造一座三層樓呢?”于是他回家以后,立刻去請來了一位建筑工程師,問他說:“你能造三層樓嗎?”建筑工程師回答說:“能造的。我已造過多處了。”富翁就說:“那么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并要和我朋友所建筑的那座樓房一模一樣的。”建筑工程師領導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基石,打墻腳,忙個不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作甚么啊?”工程師回答說:“我給你造三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么造三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筑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又怎能造第三層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三層,弄得建筑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喻:
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三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三學修起,只是懶惰懈怠,卻又想不經過三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何、三果阿那何,而立即證到四果的阿羅漢,正像這個富翁一般,不過是癡人的空想罷了!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百喻經~ 9、嘆父德行喻
昔時有人,于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仁慈,不害不盜,直做實語,兼行布施。”
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復過汝父。”
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
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欲,初無污染。”
眾人語言:“若斷淫欲,云何生汝?”深為時人之所怪笑。
猶如世間無智之徒,欲贊人德,不識其實,反至毀呰。如彼愚者,意好嘆父,言成過失,此亦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在許多人面前,贊美他父親的德行,說他父親的心很仁慈,不曾損害別人,也從未掠奪過別人的財物,待人很是公正直爽,不說謊話,而且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還肯幫助人家。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呆子,就想自己也應該贊美父親一番,就說:“我父親的德行,還勝過你的父親呢。”大家就問他,那是一些什么德行?呆子回答說:“我父親從小以來就斷絕淫欲,不干這種事的。”大家聽了都哄笑起來,說道:“你的父親如果這樣,那么他怎樣會生出你來呢?”
喻:
贊美別人的好處,須要符合實際;捏造的謊言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招到人家的輕鄙,所以佛教五戒中制止妄語。
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復過汝父。”
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
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欲,初無污染。”
眾人語言:“若斷淫欲,云何生汝?”深為時人之所怪笑。
猶如世間無智之徒,欲贊人德,不識其實,反至毀呰。如彼愚者,意好嘆父,言成過失,此亦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在許多人面前,贊美他父親的德行,說他父親的心很仁慈,不曾損害別人,也從未掠奪過別人的財物,待人很是公正直爽,不說謊話,而且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還肯幫助人家。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呆子,就想自己也應該贊美父親一番,就說:“我父親的德行,還勝過你的父親呢。”大家就問他,那是一些什么德行?呆子回答說:“我父親從小以來就斷絕淫欲,不干這種事的。”大家聽了都哄笑起來,說道:“你的父親如果這樣,那么他怎樣會生出你來呢?”
喻:
贊美別人的好處,須要符合實際;捏造的謊言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招到人家的輕鄙,所以佛教五戒中制止妄語。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百喻經~ 8、山羌偷官庫衣喻
過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處推尋,捕得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者著于腳上,應在腰者返著頭上。
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云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
借以為譬,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癡羌者猶如外道。竊聽佛法,著己法中,以為自有。 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亂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寶衣,不識次第,顛倒而著, 亦復如是。
譯:
古老的時候有一個野人,潛進王宮,在國王的衣庫里偷了一些衣服,出來后就逃到很遠的地方去。國王在發覺被偷了東西以后,就命人到各處去搜查,終于把那野人緝捕到案,當審問時,這個小偷不承認那些衣服是從國王這里偷去的,說是他的祖父留傳下來的遺產,國王就命令他將那些衣服穿起來,那個野人不知道衣服怎樣穿法,把本來應當穿在臂上的,他穿到腿下去,應當穿在腰上的,穿到頭上去。國王就判斷說:“你都穿錯了,這就證明這些衣服不是你祖父留給你的;何況這些都是國王和官吏穿的衣服,你祖父是不會有的。”那野人無話可答,不得不俯首承認。
喻:
外道利用和盜竊佛教的教義,作為他們自己所有,但因不明白佛法的真義,偷了去也不會用,弄得顛顛倒倒,不倫不類,結果還不是暴露他們的本質來!
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者著于腳上,應在腰者返著頭上。
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云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
借以為譬,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癡羌者猶如外道。竊聽佛法,著己法中,以為自有。 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亂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寶衣,不識次第,顛倒而著, 亦復如是。
譯:
古老的時候有一個野人,潛進王宮,在國王的衣庫里偷了一些衣服,出來后就逃到很遠的地方去。國王在發覺被偷了東西以后,就命人到各處去搜查,終于把那野人緝捕到案,當審問時,這個小偷不承認那些衣服是從國王這里偷去的,說是他的祖父留傳下來的遺產,國王就命令他將那些衣服穿起來,那個野人不知道衣服怎樣穿法,把本來應當穿在臂上的,他穿到腿下去,應當穿在腰上的,穿到頭上去。國王就判斷說:“你都穿錯了,這就證明這些衣服不是你祖父留給你的;何況這些都是國王和官吏穿的衣服,你祖父是不會有的。”那野人無話可答,不得不俯首承認。
喻:
外道利用和盜竊佛教的教義,作為他們自己所有,但因不明白佛法的真義,偷了去也不會用,弄得顛顛倒倒,不倫不類,結果還不是暴露他們的本質來!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百喻經~ 7、認人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
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
旁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則稱非兄?”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
人聞此語,無不笑之。 猶彼外道,聞佛善語,盜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 “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導眾生,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 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譯:
有一個人,家里很富有,而且舉止大方又很聰明,所以遠近的人,對他都很稱贊、羨慕。那時有一個人看他這樣,就認他作哥哥,來來往往,很是親熱。他為什么認那富有的人作哥哥呢?目的是為了要想這人的錢用。后來,那個富有的人變為貧窮的人了,而且還欠人很多的債,他就對這人冷淡下來,還對人家說:“他并不是我的哥哥。”
喻:
有一類外道利用和盜竊佛法的一部分語言、方法和儀式,作為他們的教法,完全不是真心信奉,只是想遮蓋他們罪惡的陰謀,不可被他們蒙混欺騙。
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
旁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則稱非兄?”
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
人聞此語,無不笑之。 猶彼外道,聞佛善語,盜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 “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導眾生,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 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譯:
有一個人,家里很富有,而且舉止大方又很聰明,所以遠近的人,對他都很稱贊、羨慕。那時有一個人看他這樣,就認他作哥哥,來來往往,很是親熱。他為什么認那富有的人作哥哥呢?目的是為了要想這人的錢用。后來,那個富有的人變為貧窮的人了,而且還欠人很多的債,他就對這人冷淡下來,還對人家說:“他并不是我的哥哥。”
喻:
有一類外道利用和盜竊佛法的一部分語言、方法和儀式,作為他們的教法,完全不是真心信奉,只是想遮蓋他們罪惡的陰謀,不可被他們蒙混欺騙。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百喻經~ 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養育七子。一子先死。
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家中,自欲棄去。
旁人見已,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莊嚴,致于遠處而殯葬之。云何得留,自欲棄去?”
爾時愚人聞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擔兩頭,乃可勝致。”于是便更殺其一子而擔負之,遠葬林野。
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默然覆藏,自說清凈。或有智者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茍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后當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鄰人對他說:“您為什么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為太笨拙了。”這個人聽了以后,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喻:
有些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凈。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么可以違犯而不懺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懺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家中,自欲棄去。
旁人見已,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莊嚴,致于遠處而殯葬之。云何得留,自欲棄去?”
爾時愚人聞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擔兩頭,乃可勝致。”于是便更殺其一子而擔負之,遠葬林野。
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默然覆藏,自說清凈。或有智者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茍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后當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譯:
有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鄰人對他說:“您為什么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為太笨拙了。”這個人聽了以后,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喻:
有些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凈。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么可以違犯而不懺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懺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百喻經~ 5、渴見水喻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饑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
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
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人所笑,亦復如是。
譯:
過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后來東找西尋,終于給他找到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別人看見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為什么又不喝呢?”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說:“你喝得完這么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聽了,都笑他。
喻:
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廣泛嚴格,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棄不受,仍舊流轉生死,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
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人所笑,亦復如是。
譯:
過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后來東找西尋,終于給他找到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別人看見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為什么又不喝呢?”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說:“你喝得完這么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聽了,都笑他。
喻:
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不近情理,以為佛教戒律很廣泛嚴格,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棄不受,仍舊流轉生死,終沒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憐也是很可笑的!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百喻經~ 4、婦詐稱死喻
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貞性,后于中間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離己婿。于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婦女尸,安著屋中。語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
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大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
婦于后時,心厭旁夫,便還婦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婦已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如彼外道,聞他邪說,心生惑著,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譯: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他對妻子十分恩愛,可是他的妻子卻并不愛他,因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拋棄丈夫,去嫁給她所喜歡的男人,于是這個婦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找來一個老婆婆,秘密對她說:“我走了以后,請您去弄一個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來,您就對他說,我已經死了。”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個女尸放在她家里。后來她丈夫回來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還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后把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個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隨身帶著,以紀念他們過去的愛情。至于那個婦人,當時就和她的情人結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覺得這個男子討厭,腦袋又想起原來的丈夫,就跑回來,對她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現在回來了。”丈夫回答說:“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誰呢?為什么來騙我,說是我的妻子呢?”妻子雖然再三說明,要求他承認,但是丈夫始終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總是不肯承認下來。
喻:
先入為主的成見,是很難變更的。一個人不能給別人留下任何壞印象,更不能輕信邪說;那個婦人自食其果的后果和那個丈夫的死執成見,同樣是愚癡可憐的。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
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大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
婦于后時,心厭旁夫,便還婦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婦已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如彼外道,聞他邪說,心生惑著,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譯: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他對妻子十分恩愛,可是他的妻子卻并不愛他,因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拋棄丈夫,去嫁給她所喜歡的男人,于是這個婦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找來一個老婆婆,秘密對她說:“我走了以后,請您去弄一個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來,您就對他說,我已經死了。”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個女尸放在她家里。后來她丈夫回來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還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后把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個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隨身帶著,以紀念他們過去的愛情。至于那個婦人,當時就和她的情人結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覺得這個男子討厭,腦袋又想起原來的丈夫,就跑回來,對她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現在回來了。”丈夫回答說:“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誰呢?為什么來騙我,說是我的妻子呢?”妻子雖然再三說明,要求他承認,但是丈夫始終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總是不肯承認下來。
喻:
先入為主的成見,是很難變更的。一個人不能給別人留下任何壞印象,更不能輕信邪說;那個婦人自食其果的后果和那個丈夫的死執成見,同樣是愚癡可憐的。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百喻經~ 3、以梨打破頭喻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
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見之,而語之曰:“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驕慢恃力,癡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
旁人語言:“汝自愚癡,云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乃致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呆子,是一個禿頭。一天,有一個人看到他頭上沒有頭發,就拿一個梨子打他的頭,打了一個又一個,把這個呆子的頭皮都打破了,而且流出血來。可是這個呆子默默地忍受著,不抵抗,也不避開。這時有另一個人看到,心里很是不忍,就對呆子說:“你為什么只是站著挨打?如果不敢回手,也應該避開才是。看你滿頭是血,不怕痛嗎?”呆子回答說:“唉!這種人愚癡橫蠻到這樣地步,真太不講理了。他以為我頭上沒有頭發,當作一塊石頭,好像可以隨便用梨子來打的,不知道這是我的頭呢。終于打出血來了。你看,唉!這種毫無知識的人,我對他是沒有辦法的。”另一個人聽了,很是生氣,就罵呆子說:“你真是笨得可憐,難道別人打你,你只是站著不動,弄得頭破血流,倒不癡嗎?”
喻:
有些學佛人不能真實守戒、習定、學慧,只是外表威儀,以獲得人家的稱贊,結果自己受苦,就和那個挨打的呆子同樣的愚癡。
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見之,而語之曰:“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驕慢恃力,癡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
旁人語言:“汝自愚癡,云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乃致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呆子,是一個禿頭。一天,有一個人看到他頭上沒有頭發,就拿一個梨子打他的頭,打了一個又一個,把這個呆子的頭皮都打破了,而且流出血來。可是這個呆子默默地忍受著,不抵抗,也不避開。這時有另一個人看到,心里很是不忍,就對呆子說:“你為什么只是站著挨打?如果不敢回手,也應該避開才是。看你滿頭是血,不怕痛嗎?”呆子回答說:“唉!這種人愚癡橫蠻到這樣地步,真太不講理了。他以為我頭上沒有頭發,當作一塊石頭,好像可以隨便用梨子來打的,不知道這是我的頭呢。終于打出血來了。你看,唉!這種毫無知識的人,我對他是沒有辦法的。”另一個人聽了,很是生氣,就罵呆子說:“你真是笨得可憐,難道別人打你,你只是站著不動,弄得頭破血流,倒不癡嗎?”
喻:
有些學佛人不能真實守戒、習定、學慧,只是外表威儀,以獲得人家的稱贊,結果自己受苦,就和那個挨打的呆子同樣的愚癡。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百喻經~ 2、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于日日中轂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轂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
卻后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即干無有。時為賓客,或嗔或笑。
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后布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考慮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來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因此,他就把他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也不每天去擠奶了。一個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牽來,想要取牛奶,使客人們喝到新鮮的牛奶,可是不論怎樣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來,當場給客人們譏笑了一頓。
喻:
修布施的人,想等到錢多時再來救濟窮困的人是錯誤的,應該把握時間,及時來作,否則不就和那個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樣嗎?
卻后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即干無有。時為賓客,或嗔或笑。
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后布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譯:
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考慮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來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因此,他就把他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也不每天去擠奶了。一個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牽來,想要取牛奶,使客人們喝到新鮮的牛奶,可是不論怎樣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來,當場給客人們譏笑了一頓。
喻:
修布施的人,想等到錢多時再來救濟窮困的人是錯誤的,應該把握時間,及時來作,否則不就和那個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樣嗎?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百喻經~ 1、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復爾。
譯:
從前有一個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他吃起來味道就覺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鹽雖不多就已經這樣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這樣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一口吞進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鹽從嘴里吐出來。
喻:
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于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但一般外道宣傳,矯枉過正,索性提唱不進食,認為這樣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結果影響身體,困餓而死,對修行卻一點兒沒有益處,這是錯誤的。那種作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的舉動。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復爾。
譯:
從前有一個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他吃起來味道就覺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鹽雖不多就已經這樣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這樣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一口吞進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鹽從嘴里吐出來。
喻:
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于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但一般外道宣傳,矯枉過正,索性提唱不進食,認為這樣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結果影響身體,困餓而死,對修行卻一點兒沒有益處,這是錯誤的。那種作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的舉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