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百喻經~ 85、婦女患眼痛喻

    昔有一女人。極患眼痛。有知識女人問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復言有眼必痛。我雖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傍人語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無者終身長痛。凡愚之人亦復如是。聞富貴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報。財物殷溢重受苦惱。有人語言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為長痛。
譯:
    從前有一個女人,眼痛得很厲害。有一個相識的女人問她:“你的眼睛疼嗎?” 患者回答:“疼呀!”那女人又說:“有眼就一定要疼的。我現在雖然沒有疼,但我想把眼睛挖掉,免得它將來疼。”旁邊的人告訴她: “若是眼睛在,有時會疼,有時不疼如果沒有眼睛,那就一輩子會疼的。”
喻:
    蠢人也是這樣。聽說富貴是衰敗和患難的根源,擔憂如果不作布施,怕后來受到貧窮的苦報;如果作布施呢,后來財物豐裕發起財來,又會重新感受到苦惱。有人對他說:“你如果作布施,后來或許受苦惱,或許是安樂。倘如果不作布施.必然會落得受貧受苦。”這就跟那個女人不肯忍受一時的疼痛,想要挖去雙眼,就會變成長期疼痛一樣。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百喻經~ 84、月蝕打狗喻

    昔阿修羅王。見日月明凈以手障之。無智常人狗無罪咎橫加于惡。凡夫亦爾。貪嗔愚癡橫苦其身。臥蕀刺上五熱炙身。如彼月蝕抂橫打狗。
譯:
    從前阿修羅王看到太陽和月亮那么光明清凈,便伸出手來把它遮住。那些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狗在月蝕的事上本無罪過,認為月亮是被天狗吃了,遇到月蝕的時候,把罪過橫加在狗身上去打狗。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不知道由于貪、嗔、愚癡不明事理,才使自身受各種苦,卻睡在有刺的荊棘上,或者在烈日下曝曬自己四肢,周圍點起火來烤炙折磨自己身子,想用這些苦行來除掉煩惱。這正像在月蝕時把罪過冤枉地橫加在狗身上一樣。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百喻經~ 83、獼猴喻

    昔有一獼猴。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兒。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先所嗔人代謝不停滅在過去。乃于相續后生之法謂是前者。妄生嗔忿毒恚彌深。如彼癡猴為大所打反嗔小兒。
譯:
    從前有一個獼猴,常常被大人敲打,它沒有辦法,反而抱怨小孩。
喻:
    世間蠢人也就是這樣的。先前所嗔怪、怨恨的人,由于歲月不停地遷流,已經在過去逝世了。可是卻把這些怨氣遷怒于他的后人,在后人面前進行報復,生出不應有的嗔恨心來,而且惡毒的怨氣非常的深。正像那愚蠢的猴子被大人打了卻嗔怪小孩一樣。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百喻經~ 82、比種田喻

    昔有野人。來至田里。見好麥苗生長郁茂。問麥主言。云何能令是麥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糞調和其田下種于地。畏其自腳蹋地令堅其麥不生。我當坐一床上使人輿之于上散種爾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腳至田散種。地堅逾甚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將生。應當師咨受行教誡。令法芽生。而返違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譯:
    從前有一位山里人,來到田間。看見麥苗長得極為茂盛,就問主人:“怎樣才能使麥子長得這樣旺盛?” 主人回復他:“把地整得很松很平,再施上一些肥料,就會長得這樣。” 那人回去,就依照這個方法,把肥料仔細調和灑在地里,準備下種。他怕自己的腳踩在地里,會把土地踩得結實,麥苗長不出來。他想:“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撒種,這樣就好了。” 于是叫來四個人,一個人抬著床的一只腳,他自己坐在上面撒種。地被踩得更結實,人們都在笑話他。怕自己的兩只腳把地踩結實,反而添成八只腳。
喻:
    有些凡夫也是這樣。他們持戒就和種田一樣,善良之芽剛剛萌發,應當親近有道行的人向他請教并接受他的教誡,使法芽成長起來。他們反而違反戒律做一些壞事,就會使戒芽生長不出來。就像那人擔心兩只腳會踩結實了田,反倒添成八只腳一樣。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百喻經~ 81、為熊所嚙喻

    昔有父子與伴共行。其子入林為熊所嚙。爪壞身體。困急出林還至伴邊。父見其子身體傷壞怪問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瘡害。子報父言。有一種物。身毛耽毶來毀害我。父執弓箭往到林間。見一仙人。毛發深長。便欲射之。傍人語言。何故射之。此人無害當治有過。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彼雖著法服無道行者之所罵辱。而濫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傷其子而抂加神仙。
譯:
    從前有父子二人和同伴一道行路,兒子進入叢林中,被一只熊咬了,抓傷了身體。他趕忙逃出林子,回到大家的身邊。父親看到兒子血肉淋漓的樣子,感到奇怪,問他:“你怎么受了這樣的傷?” 兒子說:“林子里有一個怪物,身上毛茸茸的,是它把我咬成這個樣子。” 父親拿起弓箭,一直奔往叢林里,只見一位仙人,長著長長的毛發。他便張起弓來要射他。 旁邊的人告訴他:“你為何要射他?他一向與世無爭,從來不做損人利已的事。你應該去射殺那傷害你兒子的怪物。”
喻:
    世間的蠢人也是這樣。因為被那穿著法衣但是沒有道行的人所辱罵,而胡亂傷害到善良的、有德行的人。就像那個做父親的,因為熊傷害了他的兒子,就冤枉加害于那仙人。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百喻經~ 80、倒灌喻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差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醫未至頃便取服之。腹脹欲死不能自勝。醫既來至怪其所以。即便問之。何故如是。即答醫言。向時灌藥我取服之。是故欲死。醫聞是語深責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余藥服之。方吐下爾乃得差。如此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修學禪觀種種方法。應效不凈。反效數息。應數息者效觀六界。顛倒上下無有根本。徒喪身命為其所困。不咨良師顛倒禪法。如彼愚人飲服不凈。
譯:
    從前有一個人得了肚子痛的病,醫生說:“應該用藥洗腸才會好。”說罷,便去準備灌腸器具,要給他洗腸。 醫生還沒有來,病人自己拿起藥來吃了。結果肚子脹得厲害,疼痛難忍。醫生來了,感到非常奇怪,就問他:“怎么會搞成這種樣。病人回答醫生說:“剛才一些灌腸藥,我拿來吃掉,所以現在肚子很難過。” 醫生聽了他的話,狠狠地責怪他說:“你真是大蠢人,不懂藥理怎么可以隨便吃呢!”于是拿了那余下的藥給他用上,才使肚里的藥都吐出來,肚痛也就好了。 像這樣的蠢人,當然會讓人笑話。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想要學禪定和觀心的種種方法,卻如同以洗衣為職業的人應該修不凈觀,修的卻是數息觀;以冶金為職業的應修數息觀,修的卻是六界聚。這種不對機、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實義,把禪法的上與下給弄顛倒,盲修瞎練,積年累月,不得要領,不見實效。結果必致虛度身命的時光,被不適當的方法所困。不求明師咨詢參學,以致顛倒禪法,錯亂修習。這與那個蠢人把倒灌的藥拿來口服,是沒有兩樣。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百喻經~ 79、為王負機喻

    昔有一王。欲入無憂園中歡娛受樂。敕一臣言汝捉一機。持至彼園我用坐息。時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擔之。時王便以三十六機置其背上。驅使擔之至于園中。如是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若見女人一發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后為煩惱所惑。三十六物發毛爪齒屎尿不凈不以為丑。三十六物一時都捉不生慚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擔負于機。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準備到無憂園中玩耍享樂,吩咐一個臣子說:“你去拿一張靠幾到那里,我坐著好休息。”這個臣子感到拿著靠幾很不體面,不肯拿。他向國王說:“我拿不了它,我愿意挑著它。” 于是國王就把三十六張靠幾放在他背上,叫他挑著到園里。像這樣的蠢人,人們都覺得可笑。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看到女人的一根頭發落在地上,自己說我持戒,不能把它撿起來。可是后來由于無明煩惱的干擾,對構成人身的三十六種要素如:發、毛、爪、齒、屎、尿等穢物,都不感到丑惡和骯臟。三十六種不可接觸的東西,件件都去接觸撫摸,并不感到慚愧,甚至死也不愿意離開。就像這個蠢人挑靠幾一樣。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百喻經~ 78、與兒期早行喻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兒聞語已至明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饑渴欲死。尋復回來來見其父。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設得出家即剃須發服三法衣。不求明師咨受道法。失諸禪定道品功德。沙門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虛作往返徒自疲勞。形似沙門實無所得。
譯:
    從前有一個人,晚上告訴他的兒子說:“明天你和我一起去一個村莊,我要討取一些東西。” 兒子聽了,到第二天一清早,也沒有告訴他父親,一個人趕到那個村莊。 到了那里后,身體累極了,什么也沒得到,又沒吃到飯,饑渴得要死。不久返回家里,去見父親。 父親看到兒子回來,訓斥他說:“你真是沒有頭腦,一點事情都不明白!你為什么不等我,空跑了一趟?白白地吃一頓苦,而且還要被人笑話。”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在有機緣出家后,只想到要剃掉須發,穿上應當穿的三種法衣,卻不曾想到應當去求明師指點道法,失去了修習四禪八定和各類道品能得到的功能福德,也失去了正行僧依妙因妙行而能得到的果位。如同那個蠢孩子徒然往返勞累一樣。這種人樣子像出家人,實際上毫無所得。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百喻經~ 77、構驢乳喻

    昔邊國人不識于驢。聞他說言驢乳甚美都無識者。爾時諸人得一父驢。欲構其乳。諍共捉之。其中有捉頭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腳者。復有捉器者各欲先得于前飲之。中捉驢根謂呼是乳。即便構之望得其乳。眾人疲厭都無所得。徒自勞苦空無所獲。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外道凡夫亦復如是。聞說于道不應求處。妄生想念。起種種邪見裸形自餓投巖赴火以是邪見墮于惡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譯:
    從前有一個邊遠地方的人聽說驢奶很好吃,都想嘗嘗,卻沒有人見過驢子。 后來有幾個人得到一頭公驢,想要擠出它的奶來,大家一起將其捉住。有的捉頭,有的捉耳,有的捉尾,有的捉腳,有的捉住其他器官。大家都想先得到奶,可以嘗一嘗它的味。 其中有人捉到驢鞭,認為是乳房,就用力去擠,希望從里得到奶。大家勞累了半天,什么也沒有得到,枉費了一陣力氣,空空地毫無結果。人們都把它當作笑話來談論。
喻:
    外道凡夫也是這樣。學一些與道相違背的東西,荒謬地胡亂猜想,生出來各種錯誤的邪見。比如在大冷天裸體,忍苦自餓,投身于懸崖,或投身于火而死。由於這些邪見,后來墮于三惡道中。這跟那些妄想從公驢身上得乳的蠢人正是一樣。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百喻經~ 76、田夫思王女喻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見國王女顏貌端正所希有。晝夜想念情不能已。思與交通無由可遂。顏色瘀黃即成重病。諸所親見便問其人何故如是。答親里言我昨見王女。顏貌端正思與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無疑。諸親語言我當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見之便語之言。我等為汝便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聞之欣然而笑謂呼必得。世間愚人亦復如是。不別時節春秋冬夏。便于冬時擲種土中望得果實。徒喪其功空無所獲。芽莖枝葉一切都失。世間愚人修習少福謂為具足。便謂菩提已可證得。如彼田夫悕望王女。
譯:
    從前有一個農夫,到城里去游玩,看到了國王的女兒,容顏相貌極為端正,世上少見,農夫居然看上了她,日夜都想國王的女兒,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已,總想著和她接近,又沒有機會。愁得面黃肌瘦,竟至得了大病。一些親戚見到他這個模樣,就問他:“你是什么緣故搞成這個樣子?”
    他回答說:“上次我碰到國王的女兒,容顏、相貌真是好極了。我想能和她認識,可是又辦不到,所以病了。我要是得不到她,必死無疑。”
    親戚們說:“我們為你想個辦法,讓你得到她。你別發愁。”
    幾天之后,親戚們對他說:“我們為你想到一個能得到國王女兒的辦法,只是國王女兒不愿意。”
    農夫聽了這話,笑著說道:“那我一定能得到她了。”
喻:
    世間的蠢人也就是這樣。不考慮春、秋、冬、夏四季的時令,冬天卻下種在土里,希望它長成果實,這只是浪費功夫,必然毫無所獲,芽、莖、枝、葉一切都不會有。世間的蠢人修了一點能感福果的善業,就以為圓滿具足,可以證得菩提道果了。這正像那個農夫打王女的主意一樣。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百喻經~ 75、駝甕俱失喻

    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駱駝入頭甕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憂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世間所笑。凡夫愚人亦復如是。悕心菩提志求三乘。宜持禁戒防護諸惡。然為五欲毀破凈戒。既犯禁已舍離三乘。縱心極意無惡不造。乘及凈戒二俱捐舍。如彼愚人駝甕俱失。
譯:
    從前有一個人,在壇子里放了一些谷子。他養的駱駝把頭伸進壇子里去吃谷子,頭出不來了。
    駱駝的頭出不來,他著急發愁。有一個老頭走來,告訴他說:“你別愁,我教你怎么弄出來。你照我說的辦,準能很快地弄出來。你把駱駝的頭砍下來,自然出來了。”
    這人就按照老頭說的去做,用刀砍了駱駝的頭。既殺死了駱駝,又砸破了壇子。這樣的蠢人,自然被大家笑話。
喻:
    世間蠢人也是這樣。虔誠地向往正覺,依小、中、大三乘隨分進修,就應當嚴格持戒,防非止惡。但是由于貪著利、名、色、食、睡五欲之樂,以致犯了清凈戒律。在破戒之后,又舍離了見性悟道的三乘,縱情任意,無惡不作。這樣就使入佛的兩大要門——乘門和戒門都喪失了。正如那個蠢人既殺死了駱駝,又打破了壇子一樣。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百喻經~ 74、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昔有國王設于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內制抑洗凈不洗凈者。驅令策使種種苦役。有婆羅門空捉澡灌。詐言。洗凈人為其著水即便瀉棄。便作是言我不洗凈王自洗之。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凈實不洗之。出家凡夫亦復如是。剃頭染衣內實毀禁。詐現持戒望求利養。復避王役。外似沙門。內實虛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規定凡是國內的婆羅門,一定要洗凈。如果不洗凈的,要強制使他做各種勞役。有一個婆羅門,提著一個空的水罐,謊言自己已經洗凈了。有人給他在水罐里加水,他就把水倒掉。他說:“我不洗凈,國王自己洗凈吧。” 按著國王意圖去辦事,用來逃避國王的懲罰,謊說是洗凈了,實際并沒有洗。
喻:
    出家的凡庸之輩也是這樣。剃了頭發,穿上染色的法衣,內心卻實際在毀壞禁戒。假裝堅持戒律,騙取人們的供養,還可以逃避國家的稅役。這種外貌像是出家人,內心實際是在虛偽欺騙,就像那個提著空澡罐的婆羅門,只有一個外表而已。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百喻經~ 73、詐言馬死喻

    昔有一人騎一黑馬入陣擊賊。以其怖故不能戰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詐現死相臥死人中。其所乘馬為他所奪。軍眾既去便欲還家。即截他人白馬尾來。既到舍已有人問言。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馬已死遂持尾來。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無對。為人所笑。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殺害眾生加諸楚毒。妄自稱善無惡不造。如彼愚人詐言馬死。
譯:
    從前有一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到戰場和敵人作戰,他膽小怕死,不敢與敵人交鋒,便弄了一些污血涂在臉上,躺在死人堆中間裝死,他騎的黑馬也被別人搶去。 交戰的軍隊撤離之后,他打算回家,就割取一匹已死去的白馬的尾巴帶回來。到了自己家里,有人問他:“你騎的馬現在哪里?為什么不騎呢 ?” 他說:“我的馬已經戰死了,我就把它的尾巴帶回來了。” 旁邊的人說:“你騎的馬是黑的,尾巴怎么會是白色的?”他答不出來,被大家笑話。
喻:
    世間有的人也是這樣。自己說是行善、作好事,修慈悲心,不吃酒肉。但是他卻殺害眾生,并加以虐待,自己還說是在行善,其實什么罪惡行為他都在干,就像那個蠢人謊說黑馬已死一樣。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百喻經~ 72、唵米決口喻

    昔有一人至婦家舍。見其搗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婦來見夫欲共其語。滿口中米都不應和。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語其父言我夫始來。卒得口腫都不能語。其父即便喚醫治之。時醫言曰此病最重。以刀決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決破其口。米從中出其事彰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作諸惡行犯于凈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于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決口乃顯其過。
譯:
    從前有一個人,去到妻子家,看見她家正在舂米,就去碓房里,偷了一把米含在嘴里。妻子來看丈夫,想同他談話,丈夫滿嘴含著米,一句也不答。因怕在妻子面前難為情,不肯把米吐出來,所以不能說話。
    妻子奇怪丈夫為什么不說話,用手去摸摸,以為是口腫,就對她父親說:“我丈夫才來,突然得病口腫,說不出話來!”她父親即刻請醫生來給他看病,醫生說:“這個病很重,要動手術,用刀切開口子,才能治好。” 于是用刀割開他的嘴巴,米就從刀割開的口子漏出來,事情的真相也就暴露了。
喻:
    世間有的人也是這樣。有的人做了一些壞事,違犯了清凈的戒律,隱藏自己的過錯,不肯說出來求懺悔,以致后來難免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去。這正像那個蠢人由于小小的難為情,不肯吐出米來,直至用刀來切開他的嘴巴,才暴露出他的過錯。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百喻經~ 71、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

    昔有一人聘取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嗔不能裁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間凡夫亦復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三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為其二婦故二眼俱失。
譯: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兩個妻子。要是他親近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就非常不高興。他自己也沒法決定,便在兩個妻子的中間,端端正正地仰面躺著。
    一次碰到天下大雨,屋頂漏水,雨水和泥土一齊往下流,恰好掉在他眼睛里。他因為有約在先,不敢起來躲避,兩只眼睛都被泥水打瞎了。
喻:
    世間的蠢人也是這樣。親近不正當的朋友,學一些歪門邪垣,起惑造業,墮落到三惡道中,長久處于輪回之中,終于喪失了智慧之眼。就像那個蠢人,為了兩個妻子失去了雙眼一樣。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百喻經~ 70、嘗庵婆羅果喻

    昔有一長者,遣人持錢至他園中。買庵婆羅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當買來。即便持錢往買其果。果主言我此樹果悉皆美好無一惡者。汝嘗一果足以知之。買果者言。我今當一一嘗之然后當取。若但嘗一何以可知。尋即取果一一皆嘗持來歸家。長者見已惡而不食。便一切都棄。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聞持戒施得大富樂。身常安隱無有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時然后可信。目睹現世貴賤貧窮皆是先業所獲果報。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懷不信。須己自經。一旦命終。財物喪失。如彼嘗果一切都棄。
譯:
    從前有一位富翁,想吃芒果,派人拿了錢到果園去買。臨去的時候囑咐他:“要甜的、好吃的,你才買。”
    去買果子的人就拿了錢去買果子。果園的主人說:“我們這樹上的果子都是最好的,沒有一個壞的。你可以嘗一個,就知道了。”
    買果子的人說:“我現在要一個一個地都嘗了,然后才能買。要是只嘗一個,怎么知道全是好的?”于是他把果子一個一個地都咬一口,帶著這些被咬過的果子回家去了,富翁看了,覺得很惡心,都扔了。
喻:
    世間有的人也是這樣。聽說持戒、布施可以導致大富、大樂,身體常見安康,不會發生什么憂患。他不相信這種說法,便這樣說:“布施可以得福,我要自己真的得了福,才能相信。”他親見現在世間有貴、有賤,也有貧窮,全都是前世業行所得的果報。他不知道用一個事例來推斷,以求得其中的因果關系,卻懷著不相信的態度,要求自己都親身經歷才算數。等到哪一天自己的末日到來,一切財物已不是自己所有的了,就像他把果子一個一個全嘗遍了一樣,最后一齊都扔掉。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百喻經~ 69、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昔有一人從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為夫婦。時婦為夫造設飲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熱。婦時怪之語其夫言。此中無賊劫奪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爾不安徐食。夫答婦言有好密事不得語汝。婦聞其言謂有異法殷勤問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來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達正理不知善惡。作諸邪行不以為恥。而云我祖父已來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終不舍離。如彼愚人習其速食以為好法。
譯:
    從前有一個人,他從北印度來到南印度,住的時間長了,就聘了當地一個女子,結為夫婦。妻子給丈夫做了飯食,丈夫拿來急忙吞食,絲毫不顧會燙傷了自己。
    妻子覺得很奇怪,告訴他的丈夫說:“這里沒有搶劫的強盜,你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到這個樣子?為什么不安心慢慢地、舒舒服服地吃?”
    丈夫說:“這是一個秘密,我不能告訴你。”妻子聽了他的話,總以為他修什么奇異的法術,再三地問他。
    過了好一會子,他才告訴她說:“從我祖父和我父親以來,他們總是快吃快喝。我要學著我的先人,所以也快吃快喝。”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不懂真正的道理,也不明白哪是好哪是壞,做了一些不符合世間正見的事,還不以為恥,卻說我的先人就是這樣,一直到死,始終是這樣干下去。就像這個蠢人學著先人急速吃喝,把它當作好的傳統來保持一樣。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百喻經~ 68、共相怨害喻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憂不樂。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有人語言。唯有毗陀羅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聞已便大歡喜。愿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嗔恚故欲求毗陀羅咒。用惱于彼竟未害他。先為嗔恚反自惱害。墮于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等無差別。
譯:
    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生了氣,經常憂郁不樂。有人問他:“你為什么愁成這個樣子?”
    他回答說:“人家傷害了我,我沒有報復的力量。不知道用什么法子才能報復他,所以發愁。”
    別人告訴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用《毗陀羅咒》可以害他。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在害你的對方之前,會反回來傷害自己。”
    那人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希望能教我學會它。就是害了自己,我也要毀了他。”
喻:
    世間某些人也是這樣。由于小小的怨恨,就想要用《毗陀羅咒》加害于對方。結果未能害人,卻先害己,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之中。這和上面那個蠢人沒有什么不同。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百喻經~ 67、夫婦食餅共為要喻

    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略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爾。世人聞之無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故詐現靜默。為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略。喪其善法墜墮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譯:
    從前有一對夫婦,家里有三個餅,夫婦倆各吃了一個,還剩下一個。兩人約定:“誰要是先開口說話,就不能得到這個餅。”
    訂下約定之后,因為這一個餅的緣故,各自都不敢說話。不久,有賊人進屋偷他們的東西,把一切最貴重的財物都 偷到了手里。夫婦二人因為有約定在先,雖然眼看著也不說話。賊人看到他們不說話,便當著丈夫的面,凌辱起他的妻 子。她的丈夫親眼看著,還是不說話。
    妻子大喊有賊,又對丈夫說:“你這個呆子,怎的為了一個餅的緣故,眼看著賊人也不喊!”她的丈夫卻拍手笑著說:“咄!賤婦人,這餅該是我的了,再沒有你的份。”人們聽了這事,沒有誰不恥笑的。
喻:
    世間凡夫有的也是這樣。為了一點小名小利,裝出一副安靜沉默的樣子,心里卻受到虛假煩惱如同種種惡賊的侵襲困擾,失去了本有的清凈善法,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之中去,卻不知道有所害怕。想求出離世間的正道,可是還在貪著五欲的苦樂之中,雖然要遭受未來的大苦也不以為患。這正像那個愚蠢的丈夫為了一個餅,就置妻子、財物于不顧一樣。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百喻經~ 66、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澓駛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不能前進至于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少習禪法安般數息及不凈觀。雖誦其文不解其義。種種方法實無所曉自言善解。妄授禪法使前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終年累歲空無所獲。如彼愚人使他沒海。
譯:
    從前有一位大富翁的兒子,和一些商人到大海中去采寶。
    這位大富翁的兒子會背誦入海駕船的方法,如果船進入大海,遇到有旋渦、回流、礁石之類的地方,應該怎樣駕,怎樣撐,怎樣停,他告訴大家說:“入海駕船的方法,我全知道。”大家聽了,都相信他的話。
    船到了大海中,沒有多少時間,船師生了疾病,突然死去,這時大富翁的兒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師駕駛這條船。
    船駛到有旋渦的急流中,他高唱著應當這樣駕、這樣撐,可是這條船只在水上盤旋打轉,不能繼續前進,沒法到達采寶的地方。一船商人,都落水而死。
喻:
    世間凡夫有的也是這樣。稍稍修習了一下禪法,知道安般這一數息觀及不凈觀的觀法,雖然記住了其中一些名詞術語,但并不理解它的意義。修觀的種種方法實際并不了解,卻自己說善解禪法,就妄亂傳授,致使來學的人迷失正知正見,顛倒錯亂禪法的正行,弄得終年累歲一無所得。正像那個不會駕船的蠢人導致全船商人葬身海底一樣。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百喻經~ 65、五百歡喜丸喻

    昔有一婦荒淫無度。欲情既盛嫉惡其夫。每思方策規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于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饑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闇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疋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饑渴。于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時彼國王多將人眾案跡來逐。會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賊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可遣往看賊之瘡痍殺害處所。王時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嘆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大賜珍寶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于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于平原校其技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后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于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敕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激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踴躍。來白于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卒爾敬服咸皆贊嘆。其婦人歡喜丸者喻不凈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識。至他國者喻于諸天。殺群賊者喻得須陀洹強斷五欲并諸煩惱。遇彼國王者喻遭值賢圣。國舊人等生嫉妒者。喻諸外道見有智者能斷煩惱及以五欲。便生誹謗言無此事。遠人激厲而言舊臣無能與我共為敵者。喻于外道無敢抗沖。殺師子者喻破魔既斷煩惱又伏惡魔。便得無著道果封賞。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強。其于初時雖無凈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不凈之施猶尚如此。況復善心歡喜布施。是故應當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譯:
    從前有一個婦人,性情淫蕩,情欲旺盛,很討厭自己的丈夫,常常想辦法要把他害死。設了很多計策,總沒得到機會。
    恰好她丈夫奉命出使到鄰國去,她秘密想了一個毒計,用酥、面、蜜、姜等糝雜一些毒藥調和制成一種面團,想用它來毒死丈夫。她假意告訴丈夫說:“你現在要去很遠的地方,怕你路上缺少吃的,我特意做了五百個歡喜丸,給你作干糧。你要是出國到了人家地界里,沒有吃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吃。”
    丈夫聽了她的話,到了外國地面,還沒來得及吃,已經是夜里,只好住宿在一個樹林里。因為害怕猛獸的傷害,他爬到一棵樹上躲起來。
    他把歡喜丸忘在樹下,恰好這天夜里有五百個盜賊偷了國王五百匹馬和一些珍寶,來到樹下。他們此時又渴又餓。看到樹下有歡喜丸,這些賊就拿著,每人吃了一丸。藥力極強,不一會五百個賊一下子都死去。
    到了天亮,樹上的人看見這一群盜賊全都死在樹下,便把死尸一個一個用刀斫箭射,假做成戰死的樣子,然后趕著盜賊們偷來的馬,馱著財寶,往城里走去。
    這時國王帶著許多人馬,跟蹤追來,他在半路上正好遇著了國王。
    國王問他:“你是什么人?從哪里得到這些馬匹?”
    他回答說:“我是某國人,在路上遇到這些盜賊,我和他們斫殺射擊,現在那五百個盜賊已經被我全都殺死在前面樹林里,我因此奪得這些馬匹、珍寶,正打算送到您那里去。如果大王不相信,可以派人去看看盜賊身上的傷。”
    國王派了親信前去查看,果然像他所說的一樣。國王非常高興,驚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回到城里,封給他爵位,還重重地賞給他一些珍寶,分給他領土田地。
    國王的舊臣們心里很嫉妒,對國王說:“他是一個遠處來的人,不可深信。大王怎么一下子就這樣寵愛他?封官賞賜,超越了一些老臣。”
    這人聽了此話,就說:“你們誰有勇氣和武藝,敢和我到郊外去比試比試?”這些舊臣聽了十分驚慌,沒有誰敢和他比試。
    后來這國的荒野地方,有一頭兇惡的獅子,攔路傷人,把交通都斷絕了。舊臣們就一起議論:“那個遠處來的人,自稱自己是多么勇敢,武藝高強,世無敵手,要是能殺死這頭獅子,為國為民除一大害,那就真正了不起了。”
    他們商量定了,就去告訴國王。
    國王聽了這些舊臣們的話,遂即賜給這人刀杖等武器,派他去殺死獅子。
    他奉到國王的命令,鼓起勇氣,來到獅子經常出沒的地方。獅子看見有人來,大發威風,大叫大跳地跑來,把他嚇得不得了,趕緊爬到樹上。獅子仰著頭、張著嘴望著他。他驚慌失措,手里提的那把刀子不覺失手掉落,恰恰掉到獅子張著的嘴里。獅子立刻死了。
    這人高興得不得了,連蹦帶跳去報告國王。國王對他更加寵愛優待。 那個國里的人全都對他十分敬佩,沒有不夸獎他的。
喻:
    這段故事里,那婦人做的歡喜丸,比喻各種以妄心行布施的“不敬施”;王遣其夫作使者,比喻善知識;聘使鄰國,比喻上生諸天;殺死盜賊,比喻善知識得到聲聞乘須陀洹初果,堅持斷除五欲及諸煩惱;中路遇見國王,比喻得遇圣賢;舊臣郁生嫉妒心,比喻外教修道人見到智者能斷五欲及諸煩惱,便生誹謗,說無此事;遠來的人激昂慷慨地說舊臣沒有一個敢與我比試,比喻外教修道人不敢與已見道的初果人相抗衡;遠人使獅子致死,比喻破了惡魔;既斷除了煩惱,又降伏惡魔,比喻得到無礙菩提涅槃(無著道果)這樣的寵遇和封賞;平常畏懼怯懦,比喻以弱制強,以靜制動。
    盡管初時不是出于清凈心行布施,但由于它是施給了善知識,便得到了各種殊勝的果報。不凈施的果報尚且如此殊勝,何況以善心、歡喜心去行布施呢?所以應當對于能種福田的對象(包括父母師長、三乘賢圣、貧窮困苦之人等)勤心修行布施。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百喻經~ 64、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昔有故屋人謂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謂大膽。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謂膽勇勝于前人。復聞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惡鬼。即欲入中排門將前。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復推門遮不聽前。在后來者復謂有鬼。二人斗諍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復如是。因緣暫會無有宰主。一一推析誰是我者。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諍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
譯:
    從前有一處舊房子,人們都說這屋里經常鬧鬼,大家很害怕,沒有人敢住。
    這時有一個人認為自己膽子大,就這樣說:“我要去那屋里睡一夜。”后來又有一個人,自稱膽量比前一個人更大,聽說這個屋里有鬼,也要去住一晚。
    他推開門準備進去,那先進去的人認為他是鬼,立刻把門堵住,后來的人也認為屋里有鬼,所以才不讓自己進屋,于是兩個人你推我搡,互不相讓,一直鬧到天亮,大家才知道誰也不是鬼。
喻:
    一切諸法都是由因緣暫時會合而成,沒有真實的主宰者。只要從事物本身各個方面一件一件去推求分析,究竟哪一個才是實在的“我”?人們是此非彼,爭辯不休,與那兩個人沒什么不同。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百喻經~ 63、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昔乾陀衛國有諸伎兒。因時饑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剎。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本羅剎之服向火而坐。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剎。竟不諦觀舍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剎衣者亦復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后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溝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處于煩惱饑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凈無上法食。便于五陰之中橫計于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三涂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
譯:
    從前乾陀衛國有一幫演戲的藝人,因為年歲饑荒,就到別的地方去找活路。路過婆羅新山,這山里一向有許多惡鬼,還有吃人羅剎。
    這些藝人夜里住宿在山里,風大天冷,大家燒火取暖,睡起覺來。這幫藝人中間有一個冷得厲害,就起來穿上裝扮羅剎的戲裝,對火坐著。
    一個同伴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到火旁邊坐著一個羅剎,顧不得仔細看,爬起來就跑。一下子驚動了其他伙伴,大家一起跟著跑起來。
    那穿羅剎衣裳的,也不明白是什么緣故,也跟著大家爭先恐后地跑起來。
    逃跑的人看見他緊跟在后面,以為羅剎要追著吃人,更加恐怖,翻山渡河,有的還掉到山溝里,把身體都摔傷了。真是狼狽疲憊極了。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羅剎。
喻:
    世間凡夫也是這樣。凡夫被喧嘩煩惱逼亂心神,又缺乏對佛教的理解和把握,而想要遠求無上長養慧命之法,永享常、樂、我、凈的妙樂。由于一向我見熾盛,固執色、受、想、行、識五陰之身為我,以致在生死道中流轉奔馳,為各種煩惱所困擾,不得自在,結果墜入三途惡趣的山溝里,一直到天明。如同人們在生死之夜已盡,迷惑已去,自己智慧明曉,才知道色、受、想、行、識五陰假合之身并無真正的實我。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百喻經~ 62、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篤。良醫占之云須恒食一種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盡更不復食。醫于后時見便問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醫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更不敢食。醫復語言若前雉已盡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復如是。聞佛菩薩無上良醫說言。當解心識。外道等執于常見。便謂過去未來現在唯是一識無有遷謝。猶食一雉。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大智諸佛教諸外道除其常見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恒不變。如彼世醫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諸眾生。令得解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即得刬除常見之病。
譯:
    從前有一個人,身患重病。醫生告訴他:“你要經常吃一種山雞肉,才能好起來。”
    這個病人去買了一只山雞,吃了之后,就不再吃了。 醫生后來碰到他,問起來:“你的病已經好了嗎?”
    病人說:“你先前教我常吃山雞肉,我吃了一只,就不敢再吃。”醫生又問他:“你吃完了一只山雞肉,為什么不繼續吃下去?你為什么只吃一只山雞肉就希望病好?”
喻:
    一些外道教徒也是這樣。他們聽到無上良醫——佛、菩薩說法,應當解悟心識是念念生滅無常的。外教徒等由于執著常見,就認為過去、未來、現在總只是一個心識,不會有什么變遷更替。猶如只吃一只山雞肉,所以不能治好他們的愚癡煩惱之病。具有大智慧的諸佛教導一些外教徒除去他們的常見說: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在每一短暫的心念中不斷發生生滅變化,哪有一個心識經常永恒不變的?像那位世醫教病人常吃山雞肉可以治好病一樣,佛也教眾生,使他們得以解悟,經常觀察一切事物和現象有生必有滅,所以不是常;有滅必有生,所以不是斷。這樣才可以完全除掉常見之病。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百喻經~ 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羅門眾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間父。能造萬物。造萬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萬物。實是愚癡自謂有智。語梵天言。我欲造萬物。梵天王語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語便欲造物。梵天見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語之言。汝作頭太大作項極小。作手太大作臂極小。作腳極小作踵極大。作如似毗舍阇鬼。以此義當知各各自業所造非梵天能造。諸佛說法不著二邊。亦不著斷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說法。諸外道見是斷見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像。所說實是非法。
譯:
    婆羅門教認為:“大梵天王是世間之父,他能造萬物,是造物的主人”。
    有一個婆羅門教的弟子說:“我也能造萬物。”這真是愚蠢至極,他卻以為很聰明,他告訴大梵天王說“我要造萬物。”大梵天王告訴他:“你不要這樣想,你是不能造出萬物的。”這個弟子不聽大梵天王的話,偷著私自造了萬物。
    大梵天王看到他的弟子造出的東西之后,指出:“你造的腦袋太大,脖子太小;手太大,胳膊太小;腳太小,腳后跟太大;好像一個頸項瘦長、肚子如海的癲狂鬼。”
喻:
    從這個道理來推斷,應當知道每一個人和五道眾生都是各人各依自己的業力行為感果受報,并不是什么大梵天王所能造做的。
    諸佛說法,不著二種偏見——不著斷見,也不著常見,像說“八正道”那樣不依偏邪之行。外教修道人看到一些似乎是斷或是常的表面現象之后,就執著以為真是斷或真是常,欺哄世間缺乏正確認識的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實際上所說的并不是正法。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百喻經~ 60、見水底金影喻

    昔有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里撓泥更求覓。亦復不得。其如是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于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
     凡夫愚癡人  無智亦如是
     于無我陰中  橫生有我想
     如彼見金影  勤苦而求覓
     徒勞無所得 
譯:
    從前有一個蠢人,來到一個水池邊,看見水底有黃金的影子在晃動,他說了一聲: “有金子。”就跳下水里撥開泥巴尋找,精疲力盡也沒找到。

    他跳上岸來坐著休息,等了一會,水又清了,又發現了黃金的影子,于是又跳進水里去,撥開泥巴尋找,還是沒有找到。他父親來找兒子,看見兒子這副狼狽相,便問兒子說:“你在干什么,累成這個樣子?” 兒子說:“我看見水底下有金子,幾次跳進水里,想撥開泥巴尋找,累得要死也沒找到。”父親仔細看了水里金子的影子,知道這金子是在池邊的樹上,是影子反映在水里。便告訴兒子:“這必定是一只鳥把一塊金子叼到樹杈上。” 兒子就按父親的話,爬上樹找到了金子。
喻:
    世間的呆子也是這樣無知,在無我的五陰之身中,生出有我的想法。如同那蠢人看到池底有金子的影子,跳進水里辛苦尋找,白白地累得精疲力盡,結果還是不曾找到。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百喻經~ 59、觀作瓶喻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足。一人舍去往至大會極得美膳又獲珍寶。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于衣食。愚人亦爾。修理家務不覺非常。  
        今日營此事  明日造彼業
     諸佛大龍出  雷音遍世間
     法雨無障礙  緣事故不聞
     不知死卒至  失此諸佛會
     不得法珍寶  常處惡道窮
     背棄放正法  彼觀緣事瓶
     終常無竟已  是故失法利
     永無解脫時 
譯:
    有兩個人到陶匠工作的地方,看他用腳蹋轉輪做瓦瓶,看了很久總覺得沒看夠。后來一個人離去了,到大會場去,吃到很豐盛的食物,還得到人家饋贈的珍貴東西。 另一個人仍然在那里看陶匠做瓶子,他說:“等我看完。”就這樣拖下去,一直到太陽落山,還沒看夠,失去了美食的機會。
喻:
    蠢人就是這樣,一天到晚,忙于家里的瑣事,從來不覺得這一天與那一天有什么不同。 今天做這樁事,明天造那種業。佛出世就像大龍一樣,雷鳴般的法音遍布世間。法雨普降本無障礙,俗緣纏身不聞法音。不知不覺死期突然來到,失去見佛聞法的機會。不曾得到佛法這一珍寶,經常處于惡道窮途之中,與正法相背離,正像那看做瓶子的人,終究沒有得到圓滿結果,因此失去佛法的加被,永遠無從得到解脫。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百喻經~ 58、二子分財喻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財物。二子隨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盤瓶亦復中破作二分。所有盆瓨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論門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于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于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段。
譯:
    從前摩羅國有位大臣。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肯定要死了,便囑咐他的兩個兒子說:“我死之后,你們要妥善地分配財物。” 兩個兒子遵照他的遺言,在他死后,把財產分成兩份,可是哥哥說弟弟分得不公平。
    這時有一個愚蠢的老人,對兩兄弟說:“我教你們分財物的辦法,一定能分得公平。把所有的東西都破開作兩份。怎么破呢?衣裳從中間撕開,盤子、瓶子從中間敲開,盆子、缸子從中間打開,錢也鋸開,這樣一切都是一半。”這樣來分財物,人們都笑話他們。   
喻:
    這就像外道修道者,只注意研修一種分別論。按說,論門有四種: 一、決定答論門,比如,一切人都會有死的時候。二、分別答論門。比如,死者必有下一世生。應當分開兩種情況:小乘極果阿羅漢一切漏盡,無有貪愛,后世中便不再生;貪愛未盡的就定有下一生。 三、反問答論門,比如問,人是不是最優越,就應當先反問:你是問跟三惡道相比,還是跟諸天相比?如果是跟三惡道相比,人就是最優勝的;若是跟諸天相比,人就不如諸天。四、置答論門,比如問十四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如問到世界和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等一類問題. 因為問題的本身就包含著我見、邊見、常見、斷見等邪見在內,所以不應作答而應置之不論。一些外教修道人由于愚癡不明正理,又自以為具有智慧,他們就毀棄了四種論,另取了一種分別論。這種分別論就像前面說的那個蠢人一樣,分財物就把物和錢都破壞成兩半。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百喻經~ 57、蹋長者口喻

    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長者唾時。左右侍人以腳蹋卻。有一人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諸人蹋卻。欲唾之時。我當先蹋。于是長者正欲咳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蹋長者口。破唇折齒。長者語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長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諂者已得蹋去。我雖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舉腳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返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
譯:
    從前有一個很富有的人,身邊的為了討好他對他非常恭敬,就算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身邊的人也會用腳踏干凈。有一個愚蠢的人,每次都沒有這個機會,自作聰明地想了一個法子:每次都讓別人搶先踏掉痰,我要搶先才行,在他快吐痰的時候就要踏。

    結果,那個富有的人嘴巴上挨了一腳,嘴巴破了,牙齒也掉了。富翁非常氣憤,責問為何要踢人。

    蠢人說:“我只是想討您歡心,以前您吐的痰都讓別人先踏掉了,我沒有機會,所以我這次搶在您的痰吐出來前就先踏掉。”
喻:
    做任何事情都要借助時節因緣,如果時節因緣沒有成熟,勉強去做,效果反而不好。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百喻經~ 56、索無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見有一人將胡麻車在險路中不能得前。時將車者語彼二人。佐我推車出此險路。二人答言與我何物。將車者言。無物與汝。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于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答言無物。又復語言。與我無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與何足為愁。其人答言。與我無物必應有無物。其一人言無物者二字共合是為假名。世俗凡夫若無物者便生無所有處。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愿無作。
譯:
    有兩個人一同行走在一條險路上,碰到一個拉車的人停在路邊,車上載滿了胡麻,拉車的人向走過的兩個人求助,希望他們能幫幫忙,把車子推過這段險路。
    兩個路人問:“你給什么報酬?”
    拉車的說:“無物給你。”
    于是兩個路人幫忙把車拉到平坦的地方,然后向拉車的人索要報酬。拉車的人說:“我剛才不是已經跟你們說‘無物’了嗎?”
    兩個路人卻說:“那就把‘無物’給我吧。”此時,其中一個路人說:“既然他不給,就算了。”另外一個人說:“不行,他說了把‘無物’給我們的,就一定要把‘無物’拿來。”
    另外一個路人解釋說:“剛才他說的‘無物’二字是個假名而已,實際就是沒有,怎么可能拿出一個‘無物’呢?”
喻:
    凡夫執著一個“無物”的境界,這又是一個執著,會使住到“無所有處”。對于不執著于“無物”的人來說,無物即是無相、無愿、無作。(無相不是可見可取的,是相中求實不可得,無愿是心離愿求之念,無有一個可取的無愿實境,無作是心離造作之念,沒有一個無作實境可取。)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百喻經~ 55、愿為王剃須喻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于軍陣中沒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愿。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須時愿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國之治大臣輔相悉皆可得乃求賤業。愚人亦爾。諸佛于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遺法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浮木孔。此二難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為足。不求涅盤勝妙法也。無心進求自行邪事便以為足。
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個親信的侍者,這個侍者平日很忠實,國王非常信任他。有一次,國王率領軍隊和敵國交戰,國王自己陷入敵陣,很是危急,這個侍者不顧自己的性命,奮勇去救,保衛了國王的安全,因而國王非常歡喜他。當時國王就對侍者說:『你要甚麼,我件件都可答應。』可是這個人卻說:『我不要甚麼,但愿給國王剃剃胡須。』國王微笑著說:『你既然歡喜這樣作,我就答應你,滿足你的愿望吧!』後來這事給人家聽到了,都笑這人太愚笨,認為當時這個侍者如果要求國王劃分半個國家給他治理,或者給他的一些學習的機會,國王也一定會答應的。但是這個人卻不要這些,只愿意當這個剃胡須的小差兒,真是太愚笨了。   
喻:
  得人身難,聞佛法難,如果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具備了這兩個難得的因緣,可是心志狹小,只奉持少分戒律,就自己以為滿足,不求上進,更不求涅盤勝妙法,永遠流浪生死,把可以獲得的偉大利益,硬生生錯失了,這正如那個只愿為國王剃胡須的侍者一樣,是非常愚笨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