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病患委篤。良醫占之云須恒食一種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盡更不復食。醫于后時見便問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醫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更不敢食。醫復語言若前雉已盡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復如是。聞佛菩薩無上良醫說言。當解心識。外道等執于常見。便謂過去未來現在唯是一識無有遷謝。猶食一雉。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大智諸佛教諸外道除其常見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恒不變。如彼世醫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諸眾生。令得解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即得刬除常見之病。
譯:
從前有一個人,身患重病。醫生告訴他:“你要經常吃一種山雞肉,才能好起來。”
這個病人去買了一只山雞,吃了之后,就不再吃了。 醫生后來碰到他,問起來:“你的病已經好了嗎?”
病人說:“你先前教我常吃山雞肉,我吃了一只,就不敢再吃。”醫生又問他:“你吃完了一只山雞肉,為什么不繼續吃下去?你為什么只吃一只山雞肉就希望病好?”
喻:
一些外道教徒也是這樣。他們聽到無上良醫——佛、菩薩說法,應當解悟心識是念念生滅無常的。外教徒等由于執著常見,就認為過去、未來、現在總只是一個心識,不會有什么變遷更替。猶如只吃一只山雞肉,所以不能治好他們的愚癡煩惱之病。具有大智慧的諸佛教導一些外教徒除去他們的常見說: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在每一短暫的心念中不斷發生生滅變化,哪有一個心識經常永恒不變的?像那位世醫教病人常吃山雞肉可以治好病一樣,佛也教眾生,使他們得以解悟,經常觀察一切事物和現象有生必有滅,所以不是常;有滅必有生,所以不是斷。這樣才可以完全除掉常見之病。